说起伪装色,比的就是将自身融入环境的能力。玩得最出神入化的当属变色龙这种“伪装大师”了,放眼无脊椎动物界,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得心应手、眼花缭乱,弱小的动物为了防止被天敌捕杀而进化出来了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外表,而捕食者为了接近感官敏锐的猎物,也选择了进化出伪装自己的伪装色。
不过,我们在看待老虎这种生物链顶端的动物时,却发现老虎亮眼的金黄色与黑色搭配的外表,确实有点“高调”了,虽说老虎自身能力在那里不用担心谁去捕杀它,但是比如梅花鹿这种速度又快又灵活的猎物,老虎还是得选择慢慢靠近后再出击的,我们都知道白化的老虎在野外捕食的时候会因亮晃晃的白色毛发而暴露自己,那难道亮眼的黄色就不会了吗?
老虎皮毛的颜色大有学问
正如我们所假设的,如果老虎进化出绿色的毛发,全身绿油油的仿佛穿上了“吉利服”,搭配它们悄无声息的步伐,对于捕猎那真是“如虎添翼”了。不过在现实中,不仅老虎进化不出来绿色,在哺乳动物中,你见过绿色的吗?
包括老虎在内的哺乳动物,它们也想进化出绿色,但是真的是实力不允许,生理结构早已决定了哺乳动物的毛发就只有两种色素,一种是真黑素,控制黑色毛发,另一种是褐黑素,控制褐红色毛发,像什么棕色、黄色、红色毛发,都是褐黑素控制的。
既然毛发不能进化成绿色的,但是老虎优势在于钻了猎物视觉的“盲区”,因为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红色色盲”,也就是它们的眼睛中只有两种视锥细胞,一种辨别蓝色,一种辨别绿色,这样看来,原本在我们眼中亮眼的金色,在老虎的猎物眼中,和绿色没什么特别之处,老虎的皮毛颜色根本不需要花大力气进化出“绿色”,就能在它们的猎物眼中与环境融入一体。
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类为代表的灵长类动物才是哺乳动物中的异类,在分辨颜色的方面,站到了鸟类、鱼类以及爬行类动物的那一边,这也是许多食草哺乳动物会注意周围鸟类的警告,明晃晃的“大猫”一出现就被鸟类发觉了。
哺乳动物可能不太羡慕人类识别红色的能力
前面说到了,人类的眼睛其实是多了识别红色的视锥细胞,不同颜色的视锥细胞可以帮助眼睛识别更多的颜色,那不就是说视锥细胞越多越好吗?
之所以哺乳动物们不羡慕人类识别红色的能力,是因为视锥细胞只负责识别颜色,哺乳动物们更看重的是与视锥细胞相对的视杆细胞,视杆细胞的能力是帮助眼睛捕捉黑暗中的光线,而从哺乳动物的进化史来看,相比于识别丰富的颜色,对光线敏感的夜间视力可能更为重要。
在哺乳动物刚开始出现在地球上的时候,那时候是恐龙、鸟类和鱼类的天下,虽然不知道恐龙识别颜色的能力,但是从鸟类可以推断,恐龙眼中的色彩肯定也是五光十色的。在这种夹缝中,哺乳动物祖先为了生存,不仅选择了更小的体型,而且选择了在夜间小心活动。
从那时起,哺乳动物用只有两种视锥细胞,换来了更多的视杆细胞,获得了更强大的夜视能力,所以夜间捕食的哺乳动物比比皆是,而鸟类也只有像猫头鹰、夜鹰等一小部分鸟类在夜间活动,爬行类的恐龙因为夜间温度低而行动迟缓,种种因素下,给了哺乳动物星火燎原的机会。
即便是人类可以识别红色,但人眼睛内的视锥细胞数量远远低于视杆细胞数量,视锥细胞仅占5%,所以即便是人类所看到的世界,和鸟类、爬行类以及鱼类相比,还是暗淡单调的多。
结语
人类可能要感谢可以识别更多的颜色,因为早期灵长类动物在寻找食物的时候,能量更多的熟透的果实能更省力地被发现,这也给了灵长类动物更多的时间去开发别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填饱肚子。
可能这也是许多人害怕夜晚的原因,因为失去了出色的夜视能力,夜晚游荡的野兽成为了刻在基因深处的恐惧,在人类历史上也有太多的重大事件发生在夜间。
不过在人类中依然有7%-10%的色觉障碍的人士,一小部分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残疾”而嘲笑他们,但科学家已经发现,色觉障碍的人士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夜间视力非常出色,以及对某些区间的颜色识别能力非常强。
要知道,在某些特殊的工作中色弱的人士往往会有更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