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北京、上海、深圳等等,多个城市都有一条复兴路。《1818黄金眼》联合全国多家电视台,推出《追梦复兴路》融合报道,讲一讲复兴路上的追梦故事。今天要来介绍的,是杭州复兴路上的一位有些特别的住户。
吴大伯:“我叫吴耀汉,今年86岁了,这儿住了40多年了,所以这个地方我很熟悉的。”
吴大伯是杭州复兴路上的老住户,也是初代钱塘老娘舅之一。他说自己在复兴路一带住了40多年,后来跟着女儿一起生活,有十多年没回来。这一次回来,还有不少老街坊邻居跟他打招呼。
和街坊打招呼:“我86岁,你几岁,我差你15岁。”
吴大伯一开始走得飞快,给记者当导游做介绍,但很快他的脚步就慢下来了。
吴大伯:“这个房子都是新造的,我来的时候这个学校很小很小的。”
复兴南街是复兴路旁一条里街,不长,一半没走完,吴大伯发现,太多地方发生改变了,这在他进入自己住过的复兴南苑后更加明显。
记者:“你不是说你很熟的嘛?”
吴大伯:“很熟嘛,他们这个,我只知道在这儿啊,哎呀,这个变化很大的,虽然离开就十来年,十来年的变化也很大。”
复兴路位于杭州城南,在钱塘江大桥和复兴大桥之间,一头连着之江路,一头连着中河高架,全长3公里左右。北边是白塔公园、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八卦田遗址公园和馒头山等,南边全是居民区,美政花苑、复兴南北苑、海月花园等,吴大伯家就在复兴南苑。
吴大伯:“原来住在这个房子后面,24个平方,房子不高的。
记者:“就这幢房子是吧?”
吴大伯:“对对。”
杭州复兴路一带在清朝时叫江干大街,是当时观潮胜地之一,商贾云集,买卖兴旺,是木材、柴炭、山货的集散地,有“金江干”的美称,民国时由南到北称白塔岭、新开路、化仙桥塘上、红庙街、花牌楼、海月桥塘上、洋泮桥外街、美政桥外街、诸桥外街、龙舌咀大街,1937年被日军纵火三天,焚烧殆尽。抗战胜利后以中华复兴之意,统称复兴街。1994年10月到1997年1月拓宽改建,1999年10月正式命名为复兴路。吴大伯1937年出生在杭州,他说小时候家里没有房子,没有固定住所,在阔石板和凤山门都住过,后来搬到了复兴街。
吴大伯:“那边都是草棚啊,自己搭搭起来的,我们是用煤屑砖,铁路旁边不是有煤屑的嘛,我们把煤屑拿回来,钢板做个架子,煤屑对水泥拌好以后,放在架子里捣实以后,太阳晒个几天,这样很牢了,自己搭房子。”
杭州上城区文史研究会会长 陈少华:“这个棚户区,包括到70年代,只要潮水、大雨一来,这里的居民家里全部淹水,后来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了抗咸工程,在钱塘江边建了大堤,之后这里的老百姓就不受淹了。”
陈会长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杭州进行了长时间的抗咸工程,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复兴路一带也成了杭城南部的交通“瓶颈”。记者找到了一段1992年拍的复兴街画面,当时都是低矮房屋,比较老旧,道路也不宽敞。上世纪90年代,杭州市耗资近3亿,动迁居民1800多户,单位近百家,历时三年对复兴街进行了拓宽改建。
杭州上城区文史研究会会长 陈少华:“09年还是08年的时候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去年进行了第三次改造,改造以后这条马路变成了双向六车道,旁边的绿化带更漂亮了。”
如今的复兴路车流不息,地下,地铁穿城而过,复兴大桥连通南北,复兴路两侧绿树成荫、楼房林立。曾经的闸口火车站改造成了白塔公园。复兴路旁还保留着铁轨,连接着钱塘江大桥,偶尔还有火车驶过。
杭州市民:“平常就吃饭、打球、晚上跳跳舞。”
杭州市民:“外面买东西比较方便,交通也还可以,地铁、各方面,年纪大看病也比较方便。”
吴大伯:“车水马龙,现在马路宽了,绿化有了,风景好了,高楼大厦也来了,生活真的蒸蒸日上。”
杭州上城区文史研究会会长 陈少华:“这里的老百姓不是说大富大贵,但他们是蛮富足的,精神富足、心理富足,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