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字可以起名字吗(缺金字高雅的女孩名字)

小磊娱乐

前面有朋友看到我讲的明朝皇帝的姓名的时候,会有一些疑问,说帝王家的姓名有那么多讲究,又是木火土金水,又是传承什么的,那普通人的姓名是不是也同样讲究呢?现在简单说一说。

鲁迅小说《故乡》里面讲到过,他少年时期有一个朋友叫闰土。“闰土”名字由何而来呢?鲁迅在文章中说他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叫他闰土”。所以老百姓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会考虑到传统文化中“五行”的因素。当然,“闰土”这个名字相对来讲,就比较直白一些。

和我年纪相仿的朋友,有不少在小时候被大人叫做“昌蛋”、“孬蛋”、“猫孩儿“的,但凡你问起来,老人就会给你说,起个赖名字好养活。这也寄托了老百姓朴素的愿望,之前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很多孩子长不大。老人们认为给孩子起一个难听的名字,在阎王爷那儿不愿意记,怕脏了笔头,就能把孩子平安养大。

我们再看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并不是他的本名。他最早的时候叫“朱重八”。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老八。在百度词条里,可以看到他的哥哥们有叫朱重三、朱重五、朱重七的。

“闰土”和“朱重八”这两个名字,很明显是普通老百姓给孩子起的名字。在古时候,因为生计所迫,老百姓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在给孩子们起名字的时候,讲究不了那么多,所以主要就是上口、记得住为主。

那么,“朱元璋”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根据文献记载,朱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之后,先改了一次名字,叫“朱兴宗”,你看,这个名字就从简单的“记号”的性质,有了“振兴家族”的含义。这还不算完,随着实力的壮大,他又改名字了,叫“朱元璋”,字“国瑞“。“璋”字“玉”字边,是祭祀宗社的礼器,档次上去了。表面上是名字的一次次更改,实际上代表着他自己个人眼界、见识、抱负的一次次提升。所以我们现代社会也有人改名字,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古人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非常注意顺序。古人排序不用我们现在说的一、二、三,而是采用另外一种排序法,叫孟(伯)、仲、季。所以你在古文里面看到说孟春、仲春、季春什么的,就要知道它代表的是初春、春季中期和晚春时节。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面,顾廷烨字“仲怀”,就很容易从他的字里面发现,他是家里面的老二。人们也“顾二”、“二叔”的叫他。可以推断,他的哥哥顾廷煜应该是字“孟×”。

中国古代传说里,有一个叫“孟姜女哭长城”。看了我的文章,你就会知道,孟姜女不姓“孟”,她应该是“长女”。那么她是谁家的长女呢?查资料就会发现,”姜”是春秋战国时齐国的国姓,她应该是齐国的某户人家的长女。同样的 ,我们还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女性叫“文姜”、“宣姜”等等,都是从齐国的国姓“姜”而来。“文”、“宣“是加上了他们夫君的称号。也可见,自古齐地多美女

之前,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一首元曲 ,题目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作者睢景臣,现在原文摘录如下: 

【哨遍】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也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胡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些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在这支元曲里面,讲到了汉高祖刘邦。刘邦称帝后,回到故里沛县,从“社长”、“王乡老”、“赵忙郎”到平头百姓“瞎王留”,都忙个不了,百般奉迎。到头来,被“小伙伴们”一语道破根底:“你姓刘、你媳妇姓吕,你当亭长时候好喝酒;老丈人是教书老头儿。你给人打过短工、切草喂牛。青黄不接的时候,为了还酒债,你预支了工钱,偷采了桑粟米麦豆,借条还在我这儿有”。

老百姓不管你叫不叫“汉高祖”,他只知道你叫“刘三儿”。实际上,在正史里面,朱元璋、汉高祖都出身贫寒。刘邦父刘太公生子三人,刘邦排行老三。刘邦原名叫“刘季”,用老百姓的话,叫“刘三儿”也不错。他哥哥叫“刘仲”(刘二)。史书记载,他还有一个大哥,但是早亡了,应该叫“刘伯”。排起来,他们弟兄三人,应该分别叫“刘大”、“刘二”、“刘三儿”。可见,古时平头百姓给孩子们起名字,也主要看是否“仓廪实”,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否则,也只有“俗”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