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工作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寺院,但凡遇到烦心事和一些不开心的事,就会进入到寺院之中。有时坐在大雄宝殿的一角诵经,有时坐在寺院凉亭享受俗世之中不可多得的安静。
这不近期遇到的烦心事太多,总觉得自己的福报被消耗光了,成为了一个没有福气的人。因此在陪老和尚散步之时,就问老和尚,什么样的人有“福气”?
老和尚问我说:“你有没有听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典故?”
我回答说:听过!
但如何成为一个有福气的人或是什么样的人有福气,这其实跟他所处的环境和内心的波动是有着很重要很重要的联系。这正如经论之中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一个道理。若一个人心善则身善,若心净则身净,所处的环境也会净和善。而所谓的福气,其实也就藏每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之中。一个真正有“福气”的人,常有这3个特征,看看你有吗?
在学佛修行的路上,我们时时可以听到“放下、看开、包容”等等词汇。而这些词汇为何会频繁出现,原因是什么?其实都是告诉我们,需要扩大心量,才能增加福报。正所谓“心量有多广,福报就有多厚。”
古德曾讲:“心宽忘屋窄,野旷得天阔。”何意呢?就是告诉我们,若想福报深厚,就必须具足广大的心量。若心量狭隘,充满着是非对错,分别和执著那么心量就难以扩大,最终受困也只有自己。所以人的心量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福气就有多大。
忍辱在佛教之中乃是六度之一,也是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之一。而忍辱也并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而是身处忍辱境时,坦然自若,如如不动。说白了,也就是违缘、业障现前之时,能够顺受忍之。
俗话讲“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远道情亲。”何意呢?就是逆境现前之时,也正是精进修行之时,心若离烦恼远一分,那么你就离福气近一分。所以说,一个人懂得修持忍辱的人,福气必然不会少。
古德言“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为何要结人缘呢?其实就是种下善缘,得到善果。若一个人喜欢广结善缘,广行布施,那么他的福气必然不会太薄。为何呢?因为“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广结善缘、广行布施的因是善的,也就是说行持这件事的人心必然是善的。而这个果报是什么?是善果!而佛在介绍因果之时,也曾说过“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说,喜欢广结善缘、广行布施者,最终都会具足福气,得到无量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