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所知的十二星座,是来源于古代的占星术。而为什么选择了这十二个星座?四大元素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星座还能够有预测功能?
种种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从源头来看看占星术的演绎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占星的起源
占星学的起源为何?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但从古老的传说及流传下来的文献,占星术的确可追溯至上古时代。
早在公元三千多年前,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冲积出的美索不达米亚大平原上。当时的古代游牧民族观测天体运行,在从日升日落、海的潮汐以及四季变化等等的自然观察中,首先发现了太阳、月亮及五大行星(土木火金水)的特殊性。结合了对天体的崇拜,以及人类原始的信仰,渐渐发展出了一种占卜的形式,形成今日占星学的基础。当时利用观察天体来预卜天气、农作物收成,慢慢地扩及大自然和人类的一切变化。
一直到了公元前六百多年前,迦勒底人建立起新巴比伦王朝时,对占星学作了系统的归纳及整理。迦勒底人对数学及历法有其独到的成就,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历法,就是当时迦勒底人的占星师们所创制的。现代西方文化中,结婚典礼后的蜜月旅行,也是他们首先采纳进行的,它属于一种占星仪式,意义是共同开创幸福之门。
这个时期,占星师们对宇宙的认知是基于地心世界观而建立起来的。依据星体运转速度的快慢,占星师们排列出了迦勒底星序,即土木火日金水月。这个顺序在古典占星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也是从地球的角度出发,对宇宙世界非常主观的一种直观观察感受总结。
到了公元五世纪左右,黄道分成十二个30度的宫位已经确立,目前已知最早的占星图出现于公元前409年。后来随亚历山大东征,占星学逐渐地融入了希腊文明,希腊人将太阳、月亮以及太阳系诸行星对应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祇。这些希腊天神的拉丁文名遂成为后世占星学所共同使用。
占星师根据天文学家提出的宇宙模型,定义了诸星运动间的相互关系及与地球的假象距离。他们将行星、黄道、十二星座与世间诸物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对应关系,于是占星学的运用就越来越广了。柏拉图提出上帝如何以四大元素——水火风地来创造世界,托勒密(公元100~170)可以说是占星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其著作《四书》中占星学的架构原理已经奠定了基础,他假定星象的效应具有周期性与独特性;人世间的收割、灾荒、地震、洪水,以致战争均有一定的周期循环,而这些“成果”早就孕育在一颗特定时间的种子中。
阿拉伯占星
受逐渐兴起的基督教的迫害,占星术在当时被视为异教,阿拉伯延续了西方的占星术。一谈起“阿拉伯占星学”,自然不能不提“阿拉伯点”(Arabic Parts)。现在的占星学上,也常用到幸运点、婚姻点、死亡点等几个重要的参考点。由于阿拉伯的地理位置特殊,容易与亚非欧各地开展交流,因此在古阿拉伯的文化体系中,大量地吸收了埃及、波斯、印度、古基督教、迦勒底、中国、希腊、古代炼金术等文化内容,然后熔铸成独具一格的阿拉伯占星文化。而后又经由阿拉伯的占星学家将各个古老文明的占星学研究心得作了整理,直到近代又重新传回欧洲。
印度占星
印度占星学虽与欧洲同源,却发展出不同体系,它是以论断事件为主。印度占星学是跟数字息息相关的,它热衷于神秘数字的探讨,特别是4和9这两个数字。自古口耳相传的《吠陀》勾勒出诸神故事与占星知识。印度占星采用恒星黄道系统,重视月亮的交点,以及一种二十七宫的分类系统。由于印度保有许多古老的占星理论,现代西方占星学家因此受到印度占星学论法启示,而开辟了新的论法和见解。近几十年来,西方的神秘主义研究者,一直热衷于神秘数字的探讨,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后,印度占星学家与西方占星学家不断地进行交流、切磋,同时也修改了对某些古印度占星学的看法。
中国占星
中国的占星系统与西方的有所不同,自古以来,易经是所有学说的基础来源,进而推演出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所形成的一种以60为轮回单位的体系(六十甲子)。中国占星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发达,中国占星术将黄道带的星区分为二十八星宿,用来观察日月五星的运行变化,并且重视恒星的象征,对北斗七星及北极星至为推崇。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占星向东传入中土,结合了中国阴阳五行、二十八星宿而衍生出了七政四余占星学。而另外又由此推演,发展出以虚星为论断体系的紫微斗数,作为古代皇家使用的最高级别的星占术。
中世纪占星
在中世纪的前后一段时间,占星学收到基督教的镇压几乎消失殆尽,只剩下黄道上的符号出现在中世纪所使用的历法上,占星学在欧洲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又借着阿拉伯人的著作回到了欧洲,十二世纪阿布马谢的作品《天文学入门》被翻译成拉丁文进入了欧洲,展开了占星学的另一个阶段。
此时占星学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以解释出生图对人影响的“决策占星学”(Judicial astrology);以占卜为主的“择日卜卦占星”(Horary astrology);还有以预测自然界与社会大事件为主的“世俗占星学”(Natural and mundane astrology)。
文艺复兴时期占星
文艺复兴时期可以说是占星学的全盛时期,文艺复兴在历史学上的定义就是欧洲人试图恢复以往希腊罗马时代的人文精神,此时无论是社会还是欧洲的宫廷与教会,都弥漫着一股占星的风气。在民间原本用来指导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月历,因为占星学的关系发展得更为细致,利用每天月亮与行星的位置,作出生活指南的农民历。就像是今天的每周、每日星座运势分析或者老黄历,提供何时适合旅行、哪一天适合结婚的建议。
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医疗占星术兴盛,在农民历中也详细记载了何时适合放血或接受医疗等讯息。这种占星风潮在宫廷和教会中也同时存在,此时占星学已经逐渐获得教会的承认,甚至有许多教皇本身就着迷于占星术,进而学习或宴请占星师来替他们选择黄道吉日加冕或颁订法律。
乔尼斯·穆勒(Johannes Muller,又名雷格蒙塔努斯 Regiomontanus)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占星学家,他在纽伦堡(Nurnberg)建立了欧洲第一座天文台,透过对星体运行的观察出版了详细的星历,更因此创立了一种新的分宫制,即“芮氏分宫制”(Regiomontanus House System)。
这种分宫制取代了从公元前468年埃及占星师所创制的“阿卡比特分宫制”(Alchabitius House System)。由于乔尼斯·穆勒所著的星历在当时广为流传,所以这种分宫制也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标准分宫制,直到十七世纪普拉西德(Placidus de Tito)设计出了“普拉西德分宫制”(Placidus System)才逐渐被取代。目前这种分宫制主要在“择日卜卦占星”中为占星师使用。
现代占星
占星术曾一度因西方科学的发展而没落,但发展到现代又因结合科学的概念而有了新的技术发展与进步。中点理论、泛音盘、合盘,以及结合心理分析都为占星学赋予了新的生命。中点理论是由德国占星学家阿尔弗瑞德·威特(Alfred Wittte)和弗里德里希·斯格伦(Friedrich Sieggrun)创立的汉堡学派所提出。它的论断技巧中认为两个行星或敏感点的中点具有重要性,特别强调中点的概念。同时他们也认为行星的凶相比吉相来得更为重要。更足以呈现出事件的征象。随着往后的陆续发展,汉堡学派中的行星中点概念,到现在占星学的研究趋势,中点的论断概念除了合盘的论断受到重视以外,在职业、健康和钱财,甚至死亡的预测上,也有许多的占星学家应用中点来作为论断。甚至有关股市的预测,更是相当广泛地应用了中点来作推测。
泛音盘为英国约翰·艾迪(John Addey)所提出,他从印度占星学的分盘技巧中得到启发,开创出一种新技术,用来更加精细地分析命盘的内在含义。运用数学的分割,将星盘一层层地拨开,来看出星盘内蕴藏的讯息。
荣格(G.C.Jung)可以说是现代心理占星的奠基人,他重视符号与图腾的象征,并试图将占星与心理学做关联,他所提出的许多心理学概念,如阴影、原型意向、集体潜意识等,以及共时性发生的“非因果关联性”理论,为占星学重新注入活水,也指明了一条现代占星的新发展方向。
法国心理统计学家高格林(Michel Gauquelin)博士在他著名的”火星效应“实验中将570位优异的运动选手的火星分别放入星盘中,如果是同等概率,那分布应该趋向圆形,但结果不然,是呈现十字形,尖锐集中在四角附近,有趣的是,他原先是要破除占星学的,却反而为占星学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而目前占星界更是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从新兴的“汉堡学派”到古老的“印度占星学”;从“心理占星学”到传统的“时辰卜卦占星学”都有在使用与实践。
文字部分整理自《占星其实很简单》《占星全书》
--------
Chapter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