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习传统文化,周易多少要了解一些。
当然,将来立志摆摊算命看风水的大学生并不多,但是周易一点不懂还是不行的,因为从孔子开始,占卜也好,概率也罢,都属于小道,周易本身的另一功用更加重要,那就是“圣人之言,立命之学”,学易来修身。
我们拿乾、坤两卦作例子。《象传》解释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讲阳刚之气,大丈夫不断进取,无可阻挡;解释坤卦,则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就是阴柔之力,如同大地般厚实和顺,包容万物,不争强斗胜,不锋芒毕露。所谓君子,就是兼有这两种品质,古人常常用玉来比喻君子,因为玉也有这个特质。《诗经》里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阅读古诗文,也常常会遇到跟“玉”相关的描述和类比。比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比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由本意出发,还可以引申为“美好”,很多成语我们也很熟悉比如“玉树临风”、“金声玉振”等等,当然,很多人也知道《神雕侠侣》中有一种武功叫“玉女心经”。
有位研究文玩的老先生曾经这么形容“玉”:下雪天小孩子坐不住,雪地里跑一圈,回到暖烘烘的屋子里小脸冻得通红,用手指戳一下那粉嫩冰冷的脸蛋儿,那个触感就是玉,也就是君子给人的印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玉入手温和却内心坚硬。当然,肯定有朋友说不对啊,我买的玉怎么楞硬楞硬的呢。额,对不起,套用2023年第一个流行语告诉你:你可能买到了假的玉。
如果从周易中能够多学习些做人的道理,我们的人生肯定会更精彩,所以孔子也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一直喊着“述而不作”的老夫子把经典的书籍仅仅整理了下,到了周易突然收不住,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先是在空白处批注,后来干脆阐述了十本书,就是我们提到过的“易传”——“十翼”。
孔子如此爱周易,那他从里面看出了什么呢?
周易到底讲什么?
《易经》是有体系的,如果想马上掌握它,那就是一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如果还有一点点兴趣,那我们就多说两三句。
周易的基本单位是爻(yáo),爻分阴阳,阴爻就是两个短横(--),阳爻就是一条长横(—),有了两个基本符号,就可以通过各种组合来模仿和解读世界的变化。所以孔子总结为“一阴一阳为之道”,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完周易阴阳的大道理,晚上死了都值。今天大家读这篇,应该也值了,不过你一定要好好的。
基本单位两两组合,这就变成了四个,就是四象。
基本单位三个组合,组成八个,这就是八卦。
有人说这个记不住,怎么办?没事儿,给你来一首《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乾是三条线,坤是六小段)
震仰盂,艮覆碗;(震像小茶碗,艮是倒过来)
离中虚,坎中满;(离卦虚中间,坎卦虚两边)
兑上缺,巽下断。(兑卦上面虚,巽卦下面虚)
八卦和八卦相重,这就是六十四卦,是大成之卦,这样周易的系统就完成了。
跟着周易学什么?
周易能学的太多了,我们不说那么多,就说三点。
一、学忧患意识——说说既济未济
忧患意识在很多民族都有。日本肯定有,因为他们那地方火山地震海啸太多,没办法不忧患。中国人也有,过去我们忧患的主要是天灾,因为我们是种地为生的农耕社会,对天气变化特别关注,我们也有相应的成语如“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乐不忘忧”、“未雨绸缪”等等,这都是忧患意识的表现。
周易本身就是忧患意识的绝佳证明。我们常说周易有六十四卦,其中第六十三卦叫“既济”,意思是“完事了”,然而这不是高潮,问题是第六十四卦竟然叫“未济”,意思是“还有事儿”!咦,这就刺激了,原来最后不是圆满大结局,而是“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为啥?因为中国人讲究“盛极必衰”,讲究“水满则溢”,讲究“日中则昃”,讲究“月满则亏”,讲究“物极必反”,讲究“花看半开”,讲究“酒饮微醺”,讲究“余音绕梁”,圆满了反而不好了,所以必须留个尾巴。正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故事还在上演,可以重头再来一遍。
有了忧患意识,做人就谨言慎行,比如第十卦是“履”,意思是“履虎尾”,就是踩着老虎尾巴。郭靖从中学到的是神龙摆尾,我们学到的则是凡事要“未雨绸缪”,也就是孔子强调过的,学《周易》贵在能“知几”,能看到细微的端倪。为人处世在念头起处就应该及早调整心念行为。比如自习的时候突然想玩会游戏,不加克制的话,这种念头会迅速放大,欲罢不能,在继续读书还是玩游戏的心理斗争中,最后的结局恐怕是“玩一会和玩一晚上”的区别,所以在念头开始就克制下去,这就是“知几”的功夫。
学了周易,我们作为君子不会“变卦”,不会“阴阳怪气”,而是见微知著,“安天下而定乾坤”。
随口一说都是周易,真是“日用而不知”啊。
二、学变革精神——说说否极泰来
“否(pǐ)极泰来”包含有“否”卦和“泰”卦,先看看两卦的形象特征。
“否卦”是坤下乾上,也就是天在上,地在下,这不正好是天地的形态模仿么?是的,但是这个叫“否”,意思是不好;而所谓“泰”卦是乾下坤上,天在下,地在上,跟现实正好相反,但这个反而是好,为什么?因为有问题,有问题就有矛盾和斗争,就意味着要发生变化和变革,这就是好事儿。
易传中有解释,《象》曰:天地不交,否。因为没有交集,没有联系,没有问题,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变化,当然不好了。
有变化才是好的,在循序渐进、事业顺利时,应该居安思危,创新求变,所以《易传.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三、学中庸原则——说说九五至尊
什么是“中庸”? 中庸容易被误解为“和稀泥”以及“骑墙派”等等,甚至引申出结论“不当出头鸟”以及“不敢为天下先”等等,其实“中庸”对应的成语应该是“不偏不倚”和“恰到好处”。
前面我们说过君子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中庸之道,人既不能过于阳刚,没头没脑往前冲貌似无所不惧,北方叫这种人“耍大彪”;也不能过于柔弱,什么都包容,那就是没有原则的懦弱。两者兼有,就是君子,《论语》里中庸之道的诠释更多,比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有的朋友可能说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是清华大学校训么?其实,周易本来就是中国大学校训的主要来源,不止清华,光校训含有“厚德”二字的高校就有130多所,再比如南航的校训“智周万物,道济天下”也是来自周易。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六十四卦第一卦是“乾卦”,乾卦是六根阳爻的排列组合, 从下往上六个,分别叫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
我们来看看每一句的解释:
第一句,初九,潜龙勿用。什么意思?不要乱动,好好潜伏。
第二句,九二,现龙在田,利见大人。开始上升,进入地面,有好兆头。
第三句,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君子勤奋强健,夕阳下山警醒,没大问题。
第四句,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进退自如,也挺好。
第五句,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气的最佳状态。
第六句,上九,亢龙有悔,飞天之后,已到极致,容易盛极必衰,不好。
我们从解释里很容易明白,“九二”和“九五”是最好的两条,因为“九二”在“初九”和“九三”之间,“九五”在“九四”和“上九”之间,是中间的中间,自然是最佳状态。那“九二”和“九五”相比,“飞龙在天”显然比“现龙在田”要好,“九五”是阳气最盛的一个,再往上就不行了,要“有悔”了,所以“九五至尊”,这是最好。
周易如何看天下?
读周易,不仅仅可以提升自身气质,还会由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举个例子,周易里提到,“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所以吉凶无外乎得失,那应该怎么看待得失呢?
楚庄王时候,庄王有把宝弓不见了,大家都很紧张,上演全国寻宝热剧,“宝弓去哪了”。结果庄王来了句,别找了,我丢了一张弓,就肯定有个人得到一张弓,“楚人失弓,楚人得之”,都是自己的,还找什么。这句话的境界几乎要达到“守恒定律”的层次,不过庄王不是科学家,他只是非常形象地诠释了传统的哲学思想,“无得失也就无吉凶”,也表明了君子对事物的态度,把楚国的东西都当成自己的,那就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那如果以天下为己任,把天下都看作自己的,就真的拥有了“兴亡有责”的胸怀。
这就是周易给我们的世界观。
看透了这些,就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各国哲学一直追问的终极问题,也是各地保安每天都要追问的“你是谁”、“从哪来”和“到哪去”。基督教给出上帝和天堂的解释,佛教劝说轮回的道理然后双手合十来一句“施主悟了”,伊斯兰说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求解于安拉,周易则来了一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老祖宗也在讨论,生和死到底怎么回事,于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从阴阳八卦里寻找绵绵不绝的生命延续。我们不介意像其他宗教一样找个造物主,可是造物主是谁造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辩论赛就这么开始了。既然辩论也没个定论,那就一股脑全接受了,你说上帝那就是上帝,你说安拉就是安拉,甚至对于中国人来说,容纳万物,各类妖魔鬼怪我们也相信,不就是“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嘛。
所以,懂了周易,鬼神都在手中,信你就存在,不信就不存在,有了文化就是那么自信。如果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一本周易也能通鬼神了。
到这一步,明白宇宙的大道理,通过风水堪舆地理,认识自身中医穴位,推演八卦能知未来,夜观天象看星辰轨迹,还能研究概率学,这真称得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阴阳,懂八卦,算术韬略,医卜星象,无所不晓”,这种文化的自信才是周易最大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