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庄姓起名(用父母姓氏给宝宝起名)

郝世强奇门

鹏城----展翅高飞的大鹏,遨游长空,勇往直前

姓氏庄姓起名

深圳又名“鹏城”,源于深圳市东部大鹏湾畔的大鹏古城。古城位于龙岗区大鹏街道的鹏城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 年),是明代为了抗击倭寇而设立的“大鹏千御守户城”,简称“大鹏所城”。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又将深圳称为“鹏城”,寓意深圳似展翅高飞的大鹏,搏击风云,遨游长空,勇往直前。

车公庙----车大元帅,智勇双全

姓氏庄姓起名

从前的广东香港一带,建有很多的车公庙。传说,纪念的是车公——车大元帅,此人是宋朝的名将,智勇双全,曾经成功平定过江南之乱,南宋末年,宋帝南下避难,由车大元帅一直护驾到了广东深圳一带。车大元帅去世后,后人为表其忠勇,就为他立庙供奉。到了明朝末年,广东一带瘟疫蔓延,不少居民染上恶疾,相传车公在乡民梦中显灵,协助他们消灾解困,令瘟疫尽除。于是,乡民就在车公显灵的地方,建庙供奉。如今的车公庙,已是深圳的中心区,深南大道、滨海大道以及深圳地铁,贯穿其间,当年香火旺盛的庙宇在哪里,已经很少有人知晓了。

南头----驻节南头,大获全胜

姓氏庄姓起名

“南头”是“南山”和“沙头”的合称。这里靠近海湾,历史上曾形成过由入海河道冲击而成的大沙滩,在本地话里就叫“沙头”,而当地人就将南山和沙头合并,称“南头”。明朝广东提刑按察使汪鋐曾写过一首诗,赞扬南头父老对抗击外国侵略的支持,题目中就有“驻节南头” 四字。这是对“南头”的最早文字记载,说明至少在明朝中叶,“南头”就已经是一个固定的称呼。南头打响了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者侵略的第一枪。此处亦为鸦片战争期间诸多海战的指挥中心,其历史地位极为重要。

南头古城又被称为九街。九街原名叫「莲子城」,因南山、赤湾山从海面而起,似莲头,而南山村、南园、北头、大新、涌下、关口、一甲从南山向北一线伸延似莲柄,九街东、西、北有几个小山村衬托着似莲花瓣,它本身在一个圆形的小山上恰似一颗莲子,故名莲子城。后因金鸡涌、大板桥的开凿,把莲柄横断几节,于清康熙年间改名九街,因南头古城内六纵一横的道路网与自然地势完美结合,辟有县前街、显宁街、永盈街、聚秀街、和阳街、迎恩街、五通街、牌楼街、新街等九条街道。

南头古城(又称新安故城或南头城)地处珠江海口东岸,有1700 余年历史。自晋代以来,它长期管辖香港、澳门、珠海、中山、东莞等地,为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亦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源头。

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文天祥之弟文璧的后裔所建。南宋抗元将领文天祥在抗元战争中被俘,押经深圳南头伶仃洋海域时作《过零丁洋》诗,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明正德年间,葡萄牙人侵扰深圳地区,在汪鋐的指挥下取得了屯门海战的伟大胜利。

南头古城是岭南古文化的宝贵遗存,它经历并记录深圳地区的历史风云,今天已成为深圳市南山区的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中心。

沙头角----日出沙头,月悬海角

姓氏庄姓起名

沙头角是中国南大门的一个特殊的边陲小镇。清朝中叶,这里就是个规模很大的行政村,到了清晚期,由于新界的划分,沙头角村被一分为二。沙头角的得名,有一个颇富诗情画意的传说:相传清朝的一位大臣出游到这里,面对眼前碧波荡漾的大鹏湾、银白的沙滩,随口吟出“日出沙头,月悬海角”的诗句,沙头角因此得名。还有一种说法则比较血腥。“沙头”其实是“杀头”,沙头角是个杀人场,清朝时,抓到的海盗就是在这里被砍头的。

沙头----沙地上的村落

姓氏庄姓起名

据下沙村老人家讲,由于这里近海,古时候海水把这里冲击成一个很大的沙滩地,下沙、上沙、沙嘴、沙尾,这些村子都建在这个沙地上,所以都围绕“沙”来取名,而这一带曾经统称为沙头。千百年的时光静静地流过沙地,下沙、上沙、沙嘴、沙尾,从西向东,沿着深圳湾顺次排开,形成沙地上的村落。

沙井----井中沙多

姓氏庄姓起名

沙井曾称龙津。因村民挖井取水,井中沙多,而得名“沙井”。

沙井兴起与陈氏家族有关。北宋末年,为避乱,陈氏经福建侯官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南宋中期,陈朝举迁入归德盐场(现在的沙井、松岗等一带)涌口里。陈朝举可能是个级别不太高的盐官,当时古深圳地区的盐业已经非常发达,归德盐场的附近,有一个叫云林的地方,已经比较繁荣,陈氏就在云林的附近定居生活,这里入海河道多沙,掘井时沙很多,就取地名为沙井。

沙井龙津石塔

旧时的归德盐场经多年的演变,成为今天的沙井镇沙四村,深圳地区最早的古塔“龙津石塔”,就位于这里。公元1221年,盐场大使在沙井村河上建石桥,建成之日波涛汹涌,似有蛟龙要出,就建石塔“以镇之”。在沙井新桥桥头居民点,还有座1785年建的古桥“永兴桥”,这是深圳地区现存的、有明确年代可考的最早的桥。据这里老人说,新桥村是由人名而立的村名。

松岗----明月夜,黄松岗

姓氏庄姓起名

长时间以来,依山傍水的松岗被称为黄松岗。早在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这里就开始建立墟市,因墟场建在一个黄姓村落旁,村附近有一个长满松林的山岗,所以墟场就被叫成“黄松岗”。1950年改称松岗。

南宋末年,文天祥之弟在惠州做知府,南宋军彻底失败后,他带领文氏族人和16名家丁,逃到了黄松岗的鹤仔园(现在的根竹园,在公明镇境内),其后人后来又迁到福永岭下村。镇内世居者以文氏为多。

燕川村

燕川村是归德盐场陈氏后代的一个分支所建,村前是冲积平原,村后青山环抱,宋时,燕川的莞香就非常有名。关于村名的来历,一种说法认为,得于村前的山川河流。另一种说法,“燕川”村名很可能是因陈氏某个祖先的别号而得来的。

公明----公正光明

姓氏庄姓起名

公明名称来源于原有的公明墟。 1929 年,公明墟建立,这个相对年轻的墟市,是宗族纠纷的结果。明朝天顺年间,在现在将石村的附近,就有了周家村墟;到清嘉庆年间,出现了白龙岗墟,也就是今天的薯田埔村的前身,还有永长墟(在今松岗罗田);清光绪年间,原来的白龙岗墟附近,又出现了丰和墟。其中,以丰和墟最为兴旺。后来,因为这几个宗族之间发生纠纷,在楼村武举人陈海神、合水口村麦晓孙的倡议下,于 1929 年,在合水口与上村的交界处,按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建公平墟,取意“买卖公平”,又叫义和圩(即移和圩)。 1931 年改名公明墟,取“公正光明”的含义。

沙浦----水中沙洲

姓氏庄姓起名

沙浦、沙浦围村,因为河涌较多,且多沙,所以地名带“沙”。它们都是以蔡姓人家为主,早在300多年前蔡氏祖先迁至此地,围海造田,田地以水田为主,靠农耕为生,定居后形成村。“浦”指水中沙洲,也是“埔”字的别写,有码头之意,而这两个村落位于茅洲河边,历史上曾建有茅洲渡,所以得名。 1991年前属松岗沙溪大队的一个生产小队, 1991年后分开独自成立沙浦围行政村,2004年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改制成为沙浦围社区。今天罗湖区蔡屋围的祖先就是从沙浦围村过去的。

蔡屋围----外姓包围反成主

姓氏庄姓起名

蔡屋围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这里本来没有蔡姓居民,300多年前,原居民都姓陈,清康熙年间,陈氏从松岗沙埔围村,雇了一名姓蔡的青年长工,专门养鸭。蔡姓青年后来成家立室,买田起屋,子孙后代日益增多,而沙埔围村的蔡氏人家也陆续迁居到这里。结果,外来的蔡氏反成了该村的主人,定名为“蔡屋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这里仅有几户陈氏及其他姓氏人家。

蔡屋围在深圳特区成立后的三十多年曾经是深圳金融中心,地标性建筑帝王大厦,深圳书城也在这里。

西乡----南头以西

姓氏庄姓起名

明朝东莞所城(今南头城)建成之后,西乡就逐渐形成。原住民多姓陈,据张一兵博士介绍,他们是南山陈氏分支,分居到此,因村子位于南头城西面,就以南头城为坐标,命名西乡。

现在,西乡陈氏后人已不多。据嘉庆《新安县志》记载,明末进士张家玉带领反清复明的队伍,从广州、东莞撤退到西乡,与乡绅陈文豹会合。寡不敌众,被清军镇压,陈文豹死在战役中,家族被满门抄斩,陈姓族人陆续他迁……

巡抚街与巡抚庙

西乡一条巡抚街,因巡抚庙得名,它联系着深圳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容达贤先生介绍,清初,朝廷将东南沿海居民内迁50里,新安县并入东莞县,原广东巡抚王来任冒死上书,力陈迁界之害,康熙八年,朝廷下令复界,恢复新安县,并以优惠的招垦政策,吸引大批客家人迁入,推动了深圳东部地区经济、文化迅速恢复和发展。复界后,新安县百姓在西乡修建了“巡抚庙”,即今天的“王大中丞祠”,又命名巡抚街,以纪念为民请命的王来任。

固戍----固者,坚定也;戍者,守卫也。

姓氏庄姓起名

宋代军事要冲,曾经的海防据点。

固戍位于西乡街道。宋朝时固戍就是一个纯军事要冲,从最初的屯门寨,到固戍角寨,再到宋元之际的南头固戍寨,军营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

历史上,固戍角寨的附近,有个规模不大的居民小村,张一兵博士认为,村名中可能就含有“固”字。现在的固戍保存有一座明朝晚期所建的祠堂,是深圳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祠堂之一。

姓氏庄姓起名

因西乡河从境内流过,河东路、河西路就因地理位置得名,原名分别为坑边、坑砂。

观澜----观望波澜

姓氏庄姓起名

观澜原来叫“官难”。在建立观澜墟之前,附近的居民赶集都到附近的清湖墟,后来,东莞知县派人勘定了观澜墟的地址,它坐落于新安、东莞两县之间,而新安、东莞各自都在墟内设置了地方治所,当官的互相牵制,所以,老百姓都叫此墟“官难”,以为一种讽喻。后来,一位很有名气的叫邓坤的风水先生,云游到这里的河东岸,看着波澜壮阔、绿水盈盈的河水,大赞好风水,从此留恋此地,每天清早坐在河边“观望波澜”,并在这里建了观音庙,取名“观澜”,于是“官难”墟也就改名为“观澜”。

东门----曾热闹繁盛,今洗尽铅华,终归于平凡

姓氏庄姓起名

提起深圳历史最悠久的商圈,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老东门。俗话说:“不去东门老街,不算来过深圳”,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商业文化街区曾经是深圳市的购物天堂,更是深圳商圈的一张豪华名片。经历时代的沉浮,伴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冲击、消费升级等影响,东门商圈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在作出不断调整优化。

东门商业步行街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以北,近邻深圳火车站和文锦渡通关口岸,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交通方面,除了有密布的公交线路可以直达街区外,随着地铁一、三、五号线的开通,地铁出入口“老街站”接壤东门西入口,而老街站是罗宝线、龙岗线的换乘站,便捷的地铁交通成为东门客流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东门老街”源自旧时的深圳墟,根据深圳博物馆近代史馆资料显示,明清时期的深圳墟共有四门。当时南门有个南塘市场,西门一带店铺不多,北门更是一片荒地,只有东门最热闹繁盛,所以,大家都渐渐习惯用“东门”作为商业闹市的代名词。

历史上著名的“深圳墟”

为何叫“东门”?有没有“西门”?有一种推测是,深圳墟早期建有围墙,在不同方位开了几个大门,现在所说的东门,可能就是当年墟市的东大门所在,经过多年风雨沧桑,到了民国时期,只有东大门得以残存,解放前后,残存的东门也毁于一旦,而“东门”这一叫法还是流传了下来。东门有300多年的建墟历史,“东门老街”也并不是一条街,它包含深南东路以北、立新路以南、新园路以东、东门中路以西的17.6万平方米范围内17条街道和所有商业设施,“老街”的另一个名字叫“罗湖旧城”。

梧桐山----凤栖梧桐

姓氏庄姓起名

梧桐山作为“鹏城第一峰”已经家喻户晓。据《新安县志》记载,因“多产梧桐异草”而得名。

是梧桐山群山跌宕、绵延起伏,

梧桐山上分布有大面积的藜蒴,有人称藜蒴为桐子树或爆梧桐。 梧桐山因因多产梧桐异草而得名,这里的梧桐异草是指像梧桐一样具有灵性的植物,如兰科等具有较高观赏和药用价值的植物。

为考证梧桐山的名字来源,我们从史料研究入手。

一、有关梧桐山的史料

最早记述梧桐山名的是明朝的《广东通志·卷十三·舆地志一·山川·东莞县》,当时深圳属东莞县管辖,书中有:“又南七十里曰梧桐山(其木多梧桐)”的描述。此书为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黄佐所著,比康熙二十七年《新安县志》(公元1688年)早127年,比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王崇熙编纂的《新安县志》早了258年。由此可见:梧桐山的名字来源于“其木多梧桐”。也就是说,梧桐山的名称是因为山上多梧桐树。

二、梧桐山名的考证

为进一步考证梧桐山名称的由来,笔者还查阅了大量当代的地名文献。在贾文毓、李引主编华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中国地名辞源》中,第419页收录了梧桐山:“在广东省深圳市区东北约7000米处。海拔943.7米。以山上多梧桐树得名。”此论与古籍记载一致。

梧桐分布于我国和日本。据《广东植物志》介绍,在广东也只有栽培的梧桐,没有天然分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进行过多次梧桐山植物资源调查,既没发现有天然的梧桐,也没发现人工栽培的梧桐。

梧桐山现在有没有梧桐?回答是肯定的。1999年,为填补梧桐山没有梧桐这个空白,笔者从湖南长沙烈士公园采回一批梧桐的种子,在五亩地苗圃播种育苗,成功培育出苗木一百多棵。这些苗木大多种在北站和盐田站周围,成活了六七十棵。后来由于两站周围都进行了施工改造,大部分梧桐没有保存下来。目前只有盐田站旁一棵,2023年9月9日测量,该树已长到7.1米高,胸径8.6厘米。此树已是梧桐山唯一的梧桐了,值得加以保护。

显然,梧桐山的名字来源不是以上的梧桐树。“其木多梧桐”中的“梧桐”是哪种植物呢?我们经过走访当地老人得知:梧桐山上分布有大面积的黧蒴,因其形态似梧桐,当地人称之为桐子树或爆梧桐,梧桐山因黧蒴即桐子树或爆梧桐而得名。

经调查得知,藜蒴是梧桐山的优势树种,梧桐山有353.9公顷的藜蒴天然林,占风景林总面积的13.3%,蓄积量达21356.9立方米。

综上考证可得出结论:之所以叫梧桐山,是因为山上多梧桐树,而这梧桐树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梧桐,而是黧蒴。其实早在我国的《诗经》中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这诗说的是梧桐生长茂盛,引得凤凰啼鸣。《庄子·秋水篇》中也提到梧桐:“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这里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鹓雏”就是凤凰的一种,他说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有梧桐才落下。可见梧桐的高贵,唯有梧桐凤凰来,凤非梧桐不栖。“凤栖梧桐”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梧桐树因此被赋予灵性,也表达了人们对梧桐山的美好愿望!

莲塘----长满莲藕的池塘

姓氏庄姓起名

莲塘位于梧桐山下,与香港新界打鼓岭毗邻,弘法寺位于深圳仙湖植物园内,地处深圳市东郊--有深圳“绿色心肺”之称的梧桐山麓。它背靠陡峭叠翠的山崖,前临涟漪万顷的仙湖。

莲塘村在清乾嘉年间就存在了,据说最早可上溯到300 年前,原是一个客家的村落,村前有一个池塘长满莲藕,故名莲塘,但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估计是被填平建房子了。

这里也是离香港最近的村子,径肚村原是莲塘辖区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在“大逃港”中“消失”的村庄。那时候边境线两边都是农田,也不像今天这样有铁丝网相隔,那是深圳和香港是连在一起的,村民们都通过过境耕作口去香港种地,一天能挣100多块钱。而在深圳这边只有一两块钱,相差100多倍。当时在大家的眼中,香港简直是一个富得流油、遍地黄金的地方。”巨大的贫富差距,加上只有一河之隔的便利,使村民们陆陆续续逃到香港。从1957年至1978年,广东发生多次“逃港”风潮。熟水熟路的莲塘人也有不少全家甚至全村出逃。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以后,许多逃到香港的村民都很羡慕深圳,当年逃到香港的乡亲们,有的在改革开放后就回来定居了,还有一些叶落归根,选择回到莲塘来养老。如今,莲塘村里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多次荣获“广东省卫生村”、“深圳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莲花山----大王岭,莲花梁

姓氏庄姓起名

历史上,莲花山曾分属三个村,也有三个不同的名称。从山顶以南属岗厦,岗厦村民称莲花山为大王岭,山的北坡分属上、下梅林,上梅林称其为莲花梁;而下梅林村民习惯称之为九江垅。莲花山是一个重要的制高点,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深圳后,曾在莲花山上建了一个炮台,还利用这个炮台来攻击东江抗日游击纵队。解放后,为了保卫边防,1952年,解放军工程兵也在莲花山上修筑了军事设施。并在三个村的三个不同名称中,选取了既通俗又好听的一个,略加改动,在地图上正式标上了“莲花山”这个名称。

莲花山公园主峰建有 4000平方米的山顶广场,是深圳市内最高的室外广场。山顶广场中央矗立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塑像,塑像高6米,基座高3.68米,重7吨,为青铜铸造。2000年11月14日,江泽民同志亲自为铜像题字和揭幕。山顶广场是深圳市中心区的最好去处。

山顶广场也是深圳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贵宾的重要接待点,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李长春、罗干、李鹏、朱镕基、李岚清、尉健行、乔石、钱其琛等曾来公园参观视察:“莲山春”早被选为深圳八景之一。

莲花山公园主峰南坡建有两条登山步行道直达山顶广场,西北部及北部也建有三条林荫登山道。在莲花山公园南面坡植有一万多株凤凰木。

水围----水环四壁,围昌万年

姓氏庄姓起名

水围是个有数百年历史的村。追本溯源,水围庄氏是庄子的后裔,全村700多原村民均为庄姓。大明洪武年,敬德四世祖孟斋、子润公移居一片临海滩涂,靠捕鱼晒盐为生。后发现一眼甘泉,深挖砌井,砌围立村,一副对联“水环四壁,围昌万年”,成为了水围村的来历。

梅林----黄氏移民来建村,喜的一片梅树林

500多年前,福建黄氏移民最初来到这里建村,由于这里有很多梅树,所以得名。

改革开放初,刚成立经济特区的深圳在各项政策的鼓励之下,不少外资到深圳投资办厂,那时梅林-彩田片区作为深圳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建了大量厂房,吸引了三星、赛格等国际知名企业。到90年代初,这里大面积的土地逐渐被征收,兴建成居民楼和商场。其中,梅林一村便是个典型的代表,建设为大型福利社区,曾被称为“亚洲第一村”,虽然地处闹市,但却依山傍水,在当时,是个居住舒适度很高的地方。

住在这里的,不少人是在2000年前后搬进去的,都是些公务员、学校、医院、公安局的领导,是深圳高知圈层的代表,因此也被深圳人称为公务员集中地。

上步----水谓之步,当是水津。在津之上,故名上步

据上步村的坊间解释,这里曾是深圳河的“埠头”,而“步”与“埠”同音,意为水陆码头。清《永乐大典》在“广府风俗形势”中说:“水谓之步,当是水津。”另有“江之浒凡舟可系而上下者曰步”的说法。上步村位于深圳河北面500米,是在“津”之上,故名上步。

白石洲----村下沙洲,村后白石

姓氏庄姓起名

白石洲是一代人记忆的城中村。现在的白石洲已经成了一个有名的地理坐标,因村子建在海湾沙洲上、而村后的小山顶上立着一块大白石,得名“白石洲”。

小山上悬立的那块大白石,是粗粒的花岗岩,它同时让小山北面另一个村子得名“下白石”。而在下白石村的北面所形成的村子,人们就以“上白石”为之命名。上下白石之间,又形成个“白石村”。

白石洲,号称深圳深圳最大的城中村。它以0.6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了两千多栋农民房,近5万套出租屋,容纳了超过15万的人口,是深圳旧改巨无霸航母。而与白石洲一街之隔的华侨城,早在2023年就是一套房子一个亿的富人聚居区,现实版的左边天堂,右边地狱大戏在深圳上演了30年。 白石洲作为深圳最负盛名的城中村之一,历经15年的筹划,终于于2023年开拆了!白石洲开始了实现华丽转身,有媒体实地报道,最先开拆的部分位于白石洲工业区、白石洲美食城内,相信大家对这个美食城耳熟能详,或多或少在那留下美好的回忆。据去年网上传闻白石洲拆迁将诞生1878个亿万富翁,羡煞一群人从众叕。

白石洲作为史上最大旧改航母即将开炮!白石洲旧改重建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50万平方米,回迁房100万平方米,有多栋超高层建筑,包括了1座600米高、8座350米高、10座250米高的高楼。白石洲旧改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50万平,旧改后的白石洲市值至少在5000亿元。

改造完成后,白石洲将媲美华润城,升级蝶变城一个现代化、时尚的商业商务中心及高端居住社区,而一代人的记忆,也终于在此落下了帷幕。

蛇口----出洞的蛇头,张开的蛇口。

蛇口名称的来源出自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南头半岛南高宽北低窄,形似出洞的蛇头,东侧山嘴,像张开的蛇口。

蛇口对深圳的重要性,不是一天两天能说完的,深圳是中国的特区,而蛇口则是特区中的特区。

作为军人的袁庚曾经在几十年前硝烟弥漫的炮火中解放了蛇口,1979年初,凭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改革开放的重大契机,作为城市建设者的袁庚接受国家的任务,带领招商局的一批创业者来到蛇口,开始了大胆的探索,这一次,他们用大炮炸山开路,在烟弥漫的炮火中建设蛇口。招商局最早按照国际惯例与初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机制,最早更新价值观念、时间观念、人才观念;开始尝试中国的“希望之窗”,改革的“试管”,开放的“模式”,最早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在当时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口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蛇口的建设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招商银行(前身是蛇口工业区内部结算中心),它后来居上,成为了中国国内效率较高的一家银行,2023年世界排名前进了80位。

平安保险公司,后来成为保险机构行业中特别具有活力的一员,它的当家人是袁庚早年的司机马明哲。

桂庙----红花园村,神龟降福

姓氏庄姓起名

清代建的小村庄,又叫“红花园村”。桂庙来源于“龟庙”,村民在庙宇供奉神龟。

新安----革故鼎新,转危为安

新安是宝安之前的县名,“新安”一名源于明朝万历元年,即1573年,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现在宝安区的新安街道办事处,沿袭了历史上“新安”之名。

白芒----茫茫白花

羊台山西南。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芒草地,清朝时,张氏从博罗县迁来定居,当时正是芒草开花时节,一片茫茫白花的景致印在先民的脑海里,于是得名白芒。

石岩----乌石岩墟

石岩地处风光秀丽的羊台山北侧山脚下,是个古老的居民点,远在北宋时期,已有居民在此居住生活,清嘉庆年间,这里开始建墟。石岩的名称来历,与一个古寺有关。石岩原叫“乌石岩”,这里有个天然的大石洞,供奉观音,洞中央有一大石座,供奉的人燃放鞭炮,投掷在石座上,见石座呈现褐黑色,就说是显灵,于是将大石洞称为“乌石岩庙”。后有人在此修建庙宇,名为“慈石古寺”,有石级通到大门,牌楼上书“乌石岩”。“乌石岩墟”因而得名,后来改为石岩。

远在北宋时期,已有居民在此居住生活,清嘉庆年间,这里开始建墟。抗战时,“石岩慈石古寺”还是抗日游击队的联络点。

应人石村

石岩有个“应人石”村,其村名也跟石头有。这块石头“形似仙姑”,呈朱红色,又叫“仙姑化石”。《新安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仙姑化石,在羊台山,石面四时红艳又名应人石”。在当地,还存在着这样一个传说:应人石原来只有一半,挡在山洞口,村人感觉奇怪,就呼喊另一半石头,喊着喊着,那另一半石头竟真飞来了,而且与原来的半块完全密合成完整的一块石头,大家就叫它“应人石”。现在,只有“应人石”地名,石头已经不存在了。

赖屋村----无人姓赖

龙华赖屋山村,却没一户人家姓赖,这还有一个悲惨的故事:

早年,这里的村民都姓赖。有一个豪绅,村民暗里叫他为“螃蟹”。他竟立下“规矩”:凡在村内经过的新娘,都必须在他家留宿一夜方可放行。若不从,是外村路过的,就派家丁强行抢夺;是本村的则打上门去,直闹得这家家破人亡。

有一天,一位新娘乘轿途经,“螃蟹”照例派人劫新娘行暴。不料,那新娘是东莞一带土匪头子的亲戚,土匪头子得知此事后,连夜纠集几十名土匪下山,血洗赖屋山村,恶贯满盈的“螃蟹”横尸花厅,可怜全村百姓也倒在血泊。

据说,只有个接生婆躲过灭顶之灾,她挑着一对刚降生的双胞胎男婴,躲进山洞,后乘黑夜逃出,挑着两个啼哭的孩子一直走到坪山才歇脚,就在此落户。现在龙岗坪山镇不少姓赖的居民就是他们的后代,而赖屋山村从此只剩个地名,尽管后来陆续有了人家,只是再没一户姓赖。

坑梓----老坑子孙

坑梓有一著名的黄氏围屋群,分布于坑梓街道的东部和西部。黄氏一世祖于明清之际,由梅县迁居坪山江边村,二世祖于清康熙三十年,携 3 子迁居到坑梓老坑的祠堂街,三世祖仍住老坑祠堂街,育有 9 子,后分居草堆岭、对门岭等地。“坑梓”得名与老坑有关。老坑因三面环山,居民住在中间的一个大坑上而得名。相传,坑梓镇城内以及沙梨园一带的村民,就是从老坑村的老祠堂分出的,所以史称“坑子”,意即“老坑村的子孙”,又因“子”与“梓”同音,后人遂改“坑子”为“坑梓”,意寓“老坑”是故里。

布吉----布吉布隔,傻傻不分

布吉得名,与俗称“布隔”有关。在 300 多年以前,在现在的铁路西侧,有一个莆隔村,因为客家话中,“莆”与“布”发音相近,到了清朝中期,逐渐被称为“布隔”村。清咸丰二年,也就是 1852 年,在村的南面建起了丰和墟。 1911 年,广九铁路通车,设了一个“布吉站”,“布隔”遂就称为“布吉”。现在,深圳本地的一些老人还称“布吉”为“布隔”。

平湖----平坦无湖

平湖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 1522 年),已经有 480 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平湖包括三个村——伍屋围村、大围村、松柏围村,巧的是,这三个村的形状都极像动物:伍屋围村的地形,非常像一只螃蟹,大围村极像一只蚌,而松柏围村像一只虾。村民们认为,螃蟹、蚌、虾都是水生动物,必须有湖泊才能成活,而当时这一带地区的地势较为平坦,一无江河,二无湖泊,水资源较为贫乏,出于对水的渴望,人们就将此地称为“平湖”。

坪地----地势低平,芳草叠翠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1年)建圩。因圩地处地势低平、芳草叠翠的川地,得名“坪地”。

坪山----平坦的山

新石器时代,坪山区域有卓屋村和夹圳岭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坪山区域属百越地,发现有金鱼岭遗址。

秦,属南海郡傅罗县。

坪山区自然地形主要为浅丘陵和盆地,地势舒缓,建设条件良好。

最开始这里叫“东头岭山”也就是现在的大万世居和六联村一带。至少在南宋时期,已经有大批汉人从中原南迁而来,在这一带生息繁衍,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 1780 年),曾、张、黄、戴四姓的客家人,先后从兴宁韶关、福建等地迁居龙岗“东头岭山”周围,即今日坪山大万世居、六联村一带。当地地势较为平坦,仅东南部有一个较高的田头山,其余均山丘,较为低矮,故起名“坪山”。

坪山原属龙岗区管辖,2023年9月12日,国务院批准组建坪山区。2023年1月7日,坪山区举行揭牌仪式。坪山区是客家人进入深圳的主要聚居地 ,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地形主要为浅丘陵和盆地,深圳市五大河流之一的坪山河贯穿全境。马峦山瀑布是深圳市最大的天然瀑布群,本土文化坪山麒麟舞、腰鼓舞分别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坪山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2023年尚存客家围屋80余处,围屋数量在全市排名前列,其中“大万世居”“新乔世居”和“龙田世居”等大中型客家围屋最为著名。这些围屋保留了较多的民族、家族演变信息和人文发展元素,被喻为深圳保存不多的民族民俗博物馆。

龙东村,龙西村----大青龙围成整个客家村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龙岗一带是一片沿海的开阔地。这里荒无人烟,草木丛生,野兽横行。

一年夏天,黄河发大水,中下游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只好向南方流落。他们根据龙王的旨意走了三十三天,翻过南岭,再走七日七夜,来到南疆。从此,他们有了自己新的家乡。有了新居的客家人勤劳勇敢,逐渐过上安定的生活。可好景不长,他们不久之后又遇到恶劣天气:那一年干旱闷热,鸡飞狗走,虫鼠乱窜,水井干枯。人们预感天灾降临。

原来灾害是在深海处受龙王久压成怒的海魔带来的。海魔力量强大,南海龙王便向天帝求助。当海魔向客家村发动海啸时,众多神仙与海魔拼搏,终于将其收服。

天亮时,众神仙商议,为了防止海魔再次作怪,为了当地百姓的安定生活,他们心甘情愿永守此地。于是,大家齐声向天帝请求。天帝答应后,他们就地成佛,化作了保卫客家人的座座山冈。

人们避过了一场灾难,为了纪念无私献身的神仙,客家人把神仙化成的山头取了名字,以留给后人。因而,村南山梁成为八仙岭,村北头叫做仙人岭,以大青龙围成的整个客家村总称为龙岗。龙头朝东的村庄称为龙东村,龙尾向西的围子叫做龙西村。

龙胜----有龙助胜

龙胜,一个霸气的名字,但这里并非一开始就叫此名。龙胜社区主要的原住民是客家人彭氏,此处最早的村名也许是“炉墩塘”,大家认为“炉墩”入“窑” 不吉利。遂根据地形似龙,取“有龙助胜”之意,而改成“龙胜”至今。

清湖----羊台东麓有湖,清净如镜

姓氏庄姓起名

清湖至今有700多年历史,得名于羊台山东和龙华河的终点处天然形成的一个大湖泊。湖泊有几十亩,由无数小湖组成大湖,不论暴雨连绵或是干旱之年,湖水都不增不减,清净如镜,故名清湖。

葵涌----河流交织,长满蒲葵

葵涌历史悠久,在这里曾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罐等文物,发现了宋代的墓葬,表明很早就有人在这一带居住、繁衍。在古代,这里河流交织,长满蒲葵,得名“葵涌”。“涌”是东部乡民对入海河段的特有称呼,海水涨潮时,潮水涌入河段,使河段变咸,乡民习惯地称之为“涌”(音“冲”)。

南澳----蓝色的港湾

姓氏庄姓起名

“澳”,是指“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南澳因三面环海,海水特别蓝绿,旧称“蓝澳”,又因“蓝澳”地处大鹏半岛的最南部,因此取谐音,易名为“南澳”。在清嘉庆年间,就有南澳村。

佐阾----仁里孚佐,亲和如阾

姓氏庄姓起名

相互信任,互相帮忙

“仁里孚佐,亲和如阾”提取“仁里”语出《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孚”是信任,“佐”是助佑、帮助。佐阾系列购物中心,作为社区商业的标杆,通过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构筑让邻里关系更亲密的空间。传递和构建亲和邻里关系的浓浓情怀 。

七娘山----观其美景,如鹏踞海

姓氏庄姓起名

七娘山,大鹏山也。昔传有七位仙女云游于此,如鹏踞海,观其美景,不愿重返天庭。玉帝闻知,急召雷神追击,她们却誓死不从,执意留在人间,天帝发怒,遂使其变成了七个山峰,得名七娘山。

深圳还有很多新奇有趣的地名,例如妈湾,宝湾,前湾,赤湾,桂湾,荔湾,临湾,太子湾,红树湾,深圳湾等等各种湾,还有望海,近海,临海,听海,前海,后海,四海,滨海,等等各种海,还有各种浪、凹、潭、横、岭、围简直不要太多。有兴趣的朋友关注一下我们下期继续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