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桥
陈 青 文\??
因为“跟着课本游绍兴”这句导游词,让三味书屋、咸亨酒店、沈园、兰亭、东湖、会稽山、大禹陵,还有乌篷船、乌毡帽、古纤道等,近年来再次成为大众热切关注的焦点,绍兴这座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频频被打卡。
从2500年前越王勾践修凿“山阴故水道”,古运河一直流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部运河演变史,半部绍兴发展史”,由运河孕育出的文化,深深烙印在绍兴的历史长河中。而今,绍兴建起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留住了运河历史文化印记。
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是“再走大运河:我们的生活”采访组来到八字桥历史街区最直观的感受,“从前慢”扑面而来,原生态风貌保护如此完好实属罕见。
八字桥下,小杂货店和守望亭坐落两侧。店主坐在门口,她说,这里没有进行商业开发,来旅游的人还挺多的,外国朋友喜欢坐在河边喝茶。桥边高大的樟树下,十来位老人正在打牌,有个小朋友拿着折扇,开心地在桥上跑来跑去。
八字桥历史街区位于绍兴古城的都泗门内,北临胜利路,南达纺车桥,西至中兴路,东依环城路,是绍兴古城东部唯一拥有一河两街交通格局的街区。这里“桥桥相映,水屋相连”,是绍兴历史上较早形成的居民区,建筑风貌也以绍兴传统的民居为主,多为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河、路、屋的传统空间格局保存较好。
据古运河专家马峰燕介绍,浙东古运河的河道从中兴路长桥直街口南面向东穿过该街区,直达都泗门。历史上,八字桥历史街区的所在,是运河在绍兴城内一个重要的水利、交通节点,也是运河水运货物的集散地。
都泗门内有建于北宋年代的都泗堰,是调节鉴湖和运河水位的重要水利工程。船只过堰有时需要堰兵车拽,往往耗费较长时间。明州鄞县人楼钥曾有诗作提及:“南朝何公栖禹穴,嘉遁悠然志高洁。一朝送人都泗埭,归叹此途于此绝。我亦何为走尘埃,数年不记几往来。船横三日不得度,愧想高风安在哉。”
沉睡在城内运河下的都泗堰不得见真容,但绍兴的古桥着实令人赞叹。水系发达的绍兴,素有“万桥之乡”的美誉。“天下古桥说绍兴,八字立交负盛名。最是纤桥世罕有,悠悠千载运河情。”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诗句,凝练地概括了绍兴运河遗产的价值,指出了八字桥在中国大运河上独特的地位。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八字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重建。八字桥是古石桥建筑,因结构形如八字,巧妙地连接了在此汇聚的三条小河,有“中国最早的立交桥”的美名。这座绍兴老城区最著名的标志性古桥,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八字桥与光相桥、广宁桥、泗龙桥、太平桥、谢公桥、题扇桥、融光桥、泾口大桥等合称绍兴古桥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800年风风雨雨,八字桥依然保存完好。桥梁跨越稽山河、断头河、金鉴溇3河,正桥架在南北流向的主河上,副桥架于两侧的踏跺(引桥)下,东侧沿主河岸向南北两个方向落坡,西侧向南面、西面两个方向落坡;在这两条踏跺下面又各筑有两个方形桥洞,跨越两条小河。这座古立交桥下还筑有纤道,供背纤人拉船顺利通过。连接四方道路的八字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陆互通要道,至今能满足周边街区居民往来的交通需要,让人不得不佩服宋代工匠的智慧。
八字桥每个望柱上都雕刻着优美秀雅的覆莲形浮雕图案,拾级而上,站在桥面,遥想这里曾经的发达与繁华:船只停泊起航,商人过客往来……而稽山河两岸古朴的民居白墙黛瓦,房前的石板路,门前的石凳,河岸间种着绿植,倒映在平静的河水里,依然是浓郁的江南水乡画面,静谧而又有生活气息。
与八字桥相距不远的广宁桥,为单孔七边形石拱桥,是绍兴现存最大的单孔石拱桥。以前认为是明代所建,后来绍兴古桥专家罗关洲发现了一块被砌入居民住房的广宁桥石碑,碑上记载,此桥重建于南宋绍兴四年,明万历三年重修。由此判定,此桥建于宋代,是与八字桥同时代的桥。再经过一系列严密的考证,罗关洲认为,广宁桥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立交桥。
相传广宁桥为乡人集资所建,24根桥栏柱雕以倒置荷花,雄健厚实,桥基由7层石板叠成,国内少见。马峰燕带着采访组从桥下纤道走到桥洞下,只见拱顶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有面目狰狞奇形怪状的,也有虎头狮身振鬣怒吼的,波光粼粼映衬着甚为精致。桥边的木莲藤长势良好,乌篷船在静静等待着游客。乡愁,慢慢悠悠荡漾在古运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