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感情认同(加强认同感)

姚姚时尚

男女双方关系靠什么稳定

如何 增强 自我 认同感
第一、学会赞美对方   既然你们走在一起了,想必对方肯定都有吸引你的地方,学会欣赏对方的优点,不时地赞美对方,不要害羞,不要把什么都藏在心里,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是需要赞美的,相互赞美,你们的恋爱都会更加甜蜜。    第二、学会包容   就算和生你养你的父母也会有争吵的时候,何况你们是从陌生人到恋人阶段,你们的缺点也是在相处之中不断被发现。   爱人,同时也要爱他的缺点,不要勉强他改缺点,有时候,有缺点的他会更可爱。    第三、不要在公开的场合吵架   不论男女,都是要面子的动物,在公开场合弄得不愉快,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万事好商量,给对方面子,不要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四、不能只有一方付出   钱,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敏感的词。每次约会,要是所有的费用只有一个人承担,到争吵的时候,可能会因为钱财而影响到感情。所以,双方共同的付出,是维持感情的基础。    第五、学会制造惊喜   或许不经意的一个吻,一份精心制作的小礼物,一场意外的遇见都可以让爱人甜蜜一天。    第六、大方地介绍给朋友认识   相互介绍给对方的朋友认识,这是一种信任,是证明真的在乎,你们彼此都肯定这份感情。    第七、寻找共同的兴趣   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例如他喜欢篮球,而你却喜欢拍摄,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们之间没有共同话题,那么感情就容易淡化了。有共同的兴趣,会让你们的爱情升温,你们不妨尝试一下一起种种盆栽、做做蛋糕、一起去爬山等等。    第八、不要过问太多的事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会只字不提,不要试图了解他的所有,你要相信,总有一天,他会自然而然对你说。   男女之间靠什么维系感情2    保持轻松的环境   在婚姻当中的相处模式,其实也直接地影响着,两个人对这段婚姻的看法。   当两个人的家庭环境,充满着火药味的时候,会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很紧张。不想和对方相处,甚至想远离另一半。   相敬如宾是古代对夫妻之间,相处融洽的赞誉。   当然,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更加追求婚姻自由,除了相互尊敬,我们还需要爱情。   但爱情还是需要回归到生活,而生活的本质离不开平淡。   如何为彼此之间的婚姻,制造一个相对轻松的状态,是需要花心思去思考的。    彼此鼓励   很多人在内心当中,其实都是对自己不自信的。   特别是对于未知的事情上,我们会不自觉的有所恐惧。   但在这时候,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深爱着的人,愿意鼓励你,陪着你一起向前,就犹如你身上的铠甲。   在婚姻和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浪。   即使每天的工作都很辛苦,但你心中还是觉得值得的。   因为你知道,当你感觉到累的时候,还有一个人,会支持、鼓励着你。   你的付出和努力,都会被对方看在眼里,并且得到肯定。   我们不是害怕付出,而是害怕付出过后,对方却团配视而不见。    解决矛盾   在婚姻当中,出现矛盾是很正常的。每一段感情,都会出现段时间的磨合期。   如何处理磨合期出现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相处。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从习惯到三观,都需要磨合。   如果解决矛盾的方法错了,可能会使得两个人渐行渐远。   有些人为了一时吵架得到胜利,却一点一点地把另一半越推越远。   吵架时不要冷战,不要对彼此进行人身攻击,是很基本的一件事。   当你们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时,你会发现你们争吵的频率,会逐渐降低。    正确的沟通   吵架也是夫妻之间,沟通的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的吵架,都是有意义的。   正确的沟通方式,并不仅仅是为了宣泄情绪。   而是在抒发自己情绪,表达逗或侍自己感受和想法之余,也要倾听对方的意见。   你们需要知道彼此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而不是自己想当然。   有时候夫妻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真的不合,而是彼此之间有点误会。   把自己的心声说出来,能够避免不少的误会。   真心想要经营一段感情,沟通交流是少不了的。    表达自己的感情   很多人在婚姻当中,都容易有一个误区。   就是认为结婚之后,就没有必要表达感情了。   认为彼此都老夫老妻了,在说什么爱不爱的,显得太奇怪了。   但越是这样想,就越容易让彼此感受不到爱。   婚姻不需要你们爱得轰轰烈烈,但起码的表达感情,还是需要的山吵。   如果两个人在婚姻当中,都感受不到任何的温度,对这段婚姻以及未来的`生活,也很难抱有期待。   男女之间靠什么维系感情3    1、理解和认同   彼此理解和相互认同,是两个人在一起的基础。也只有当两个人相互理解对方,了解对方,并且对对方的言行和立场认同的时候,那么两个人才有可能在一起。假如连这点基本的共性都没有,那么两个人不可能走到一块,一块过日子或者共事。   足够了解一个人,是了解一个人的过程。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会存在理解和不理解对方两种可能。假如对方跟自己是一路人,那么他的所作所为自己就能够有所理解。假如自己和对方不是一路人的话,那么就会很难理解对方。   一个人和一个人是不是一路人。往往决定因素很多。有可能自己和对方的出身、处地差不多,那么对方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自己就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有相同经历的人,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大多有共通性。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会发现出身贫苦家庭的人,对于身边人的这种节俭的行为很是赞同;打工的和打工的一般是同一战线,而老板和老板多是串通一气。   有时候自己和对方所处的圈子一样,那么对方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自己也比较容易理解对方。正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什么样的人一般就会和什么样的聚在一块。   比如搞音乐的,朋友多是玩艺术的;爱好广场舞的大妈们总能凑一块,就是因为圈子。   了解一个人,对他的行为认同的话,那么两个人两个人在一块就不会有那么多违和感,这是两个人在一起的基础中的基础,也是两个人感情长久维系的根基。   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老师的对象多是老师,或者教育工作者;娱乐圈混的明星,另一半大多也是混娱乐圈的;文艺工作者,交的对象也多是从事文艺工作的人。   这些都源于同一个圈子大家有共性,好多时候沟通起来很少有隔阂,彼此对对方的好多观念和立场也会比较赞成。   说到这里有人一定会有疑问?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分手,他们不是有共性嘛?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主要有一些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一个圈子了,所以大家比较容易对对方产生认同。但是好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真实外在的属性标签,而在真正相处,共过事之后,有时候才会发现,和自己想象认同标签属性的并不一样,那么这个时候,很可能就会分道扬镳。   比如芳子是老师,而大伟也是老师,于是心想着大家都是老师,应该有话题,结果相处之后发现,大伟的好多毛病是自己接受不了的,所以这个时候多半会分道扬镳。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人是会变的,或是经济状况发生改变,或是身份地位发生改变,或是因为两个人之间横叉了某个过不了的梗。   生活中好多夫妻,一开始的时候都还相处的可以,但是后面由于发生了某一些事情,当中的某个人,或者两个人都心变了,至此,也就感情也就难以继续维系。同理,和自己共事的兄弟姐妹,亲戚、同事也都有这种情况。   通过以上相信大家基本可以明白,理解和认同感在,那么两个人的关系就在,如果这种理解和认同感缺失或者被破坏的时候,那么感情也就难以继续长久维系了。    2、有一致性的行为   如果说理解和认同是两个人感情长久维系的基石,那么两个人有一定必要的一致性行为则是维系感情长久的活动力。   说的有些抽象,具体一点吧。夫妻俩在感情上情投意合是两个人在一起的基础。但是如果在一起之后,两个人很少有两个人共同共处的空间,一味地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很少有交集。那么这样的感情是难以长久的。   也只有假借双方都能够足够理解和认同对方的基础,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活动起来,多发生一些交集,那么这样子两个人才会相处的越来越融洽,当然,感情也更易于长久维系。   打个比方,因为相同职业,又或者觉得观念相投,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这本来是很好的基础。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果两个人做的事情都是各自为政,你不管我,我不管你。   平时很少在一起做一些事情,还是自己那种单身时的个人主义作风和作态,又或者是忽视了对方,一味地专注于自己的事情。那么时间长了,这样的感情也不久已。   生活中好多因为这个原因分手的例子。结婚之后,长期处于这种无心的冷暴力状态,对于在意的一方无疑是一种痛苦的摧残。试想一下,两个人为什么要在一起,不就是图个相互慰藉,相濡以沫嘛。   两个人一块做一些一致性的事情的时候,其实也是两个人进一步相互交流和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可以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对方的秉性,对方的行为方式,行事风格等等。   这样子以来,如果时间久了,也就有了默契,做起事情了也更是游刃有余。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越是上了年纪的两口子,配合越是默契,有时候沟通起来只需要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微表情动作,对方也就心领神会。这是为什么呢?相处了一辈子,磨合了一辈子的结果。往往越是这种见密无稀的感情,越是牢固,也更会长久。   其实看明白了,就会发现,两个人在一块共事情或者过日子,维系感情就像是做一道菜。怎么让这道菜有有滋有味,充分结合在一块,而不至于显得那么散,甚至做出来之后各是各的味呢?那就是不断地搅拌,让彼此尽可能的相合,把你的味道充分传到给他,把他的味道充分吸收给你,那么到时候出锅的时候,才是浑然一体的绝种一品。过日子共事情其实也就是这样。   好多夫妻一开始都挺好的,但是后来走着走着就给散了,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交融的东西太少,不注意去关心对方,和对方相融,甚至觉得结婚了就是一家人了,也便不再向以前那样亲热和黏糊。   又或者时间长了,腻味不注意维护彼此之间的关系了。   就这样,过着过着,发现彼此之间的感情淡了,没有了开始那时候那么多共同话题,没有了当初那个时候的情分。当感情过于苍白的时候,那么爱情也就无所适从,只会面临破灭。

语文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老婆决意离婚,该怎么进行劝阻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是语文知识及其技能,还应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和高尚情操,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美感的满足。语言教学始终都有着情感的存在,一刻也离不开情感,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情感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任何一堂高质量的课也都是教师情感的自然体现。胡适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作者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情感,写得动情,教师再教得动情,学生方能学得动情。教师能否情动于衷而形之于言,是否与作品发生情感共鸣,是否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教学中去,能否以饱满的情绪去创造、鉴赏、分析的感情氛围,实在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从而使学生思想升华的关键。学生在心境良好,情感亢奋的状态下,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情绪沮丧时,则思路狭窄,思维闭塞。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度投入情感,以师生间精神与情感的融合交流辅导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与学习。有了教师的情感投入,还必须有情感的释放,这就要借助教学语言,好的教学语言兼有演讲和艺术表演美,它生动活泼,简洁而深远,严谨又富于情感。比如,讲授《都江堰》时,可以用饱满的感情,抒情的语调,明快的节奏介绍都江堰的独特价值,随着教师浓烈的情感,节奏明快的语言,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意境,神往于都江堰,这样就为学生理解语言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可见,课堂上的情感投入是构成和促进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课理应是一幅画,一首诗,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领悟真善美,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的飞跃。
二、挖掘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中外名篇,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皆渗透着作者的凳粗氏情感。它为我们通过情感教育实现思想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由于语文教学渗透强烈的情感教育,因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每一篇课文,每一堂教学可以说都是一个情感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情理并重,特别易于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像更能拨动他们的心弦。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怀乡,回忆往事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而又充满诗情。应该说,学生对课文的主旨、结构、语言等都不难理解。然而,掩卷沉思,课文所表现出来的那股浓浓的乡情,对于异地求学的中专生来说,是否会在心灵深处激起点点思乡的涟漪?基于此,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词语,例如:怀念、镌刻、留恋、异乡、故土、乡愁、慈母、游子等,让学生写短文《乡情》,同学们积极构思,完全沉浸在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故乡、亲人的亲切怀念之中、习作完成之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推荐优秀习作,在班上朗读。有位女生在朗读自己习作时,眼角现了同了点点泪花,全班鸦雀无声,很显然,同枣散学们被她那饱含情感的朗读深深打动了。至此作者情,作凳镇品情,学生情融合为一,情感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再看《与妻书》中林觉民绝笔:“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一段话语,惊天地,泣鬼神,其中爱国爱民爱妻之情溢于言表。联想到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谁会不为革命者伟大的人格而震撼呢?毋庸置疑,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 在学词句篇的教学之中,能将学文化和情感教育融于一体,那么,春风化雨入心田是不难做到的。
三、课内向课外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与丰富的课外活动结合也是一种情感教育的方法。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放学生到“水草最肥美”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去汲取营养。要把学生亲身的阅历融进对课文的理解,要把课堂学到的东西放到复杂的社会中去领会,这就需要超出狭小的课堂,扩大语文教学的空间。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娱乐中心、德育教学基地以及农贸市场、风景名胜等,都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辟网上阅读、让四海风云、五洲波澜汇聚于学生眼前,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值得一提的是,课外情感教育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一篇时文赏析,一次诗歌朗诵、一闪演讲比赛,一次社会调查,一个优秀毕业生演讲等都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所以,语文课堂应该灵活,要搞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净化心灵,感受情感。也应该多把课外的东西引入语文课堂,一些精美的时文,如《五次敲开微软之门》、《请把名牌还给我》、《林海燕与500万》等都很不错,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四、教之以情,激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播放一段乐曲,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比如讲《拿来主义》,导语:作家冯骥才访问法国时,有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人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了和谐的课堂环境,在和谐的美的情境中教与学,便会有意想不到收效。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其次,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
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这如读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能使人领略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壮之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让你陶醉在淡淡荷花的恬静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培养坚强意志,如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会领略这样的哲理:莫为曲折所阻,勇敢走进曲折,定会到达新的天地。在阅读教学中陶冶高尚情操,教育学生在各种境遇中磨砺自己,勇敢地面对逆境,冷静地面对顺境。在这个丰富的精神世界里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激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启发,开启心灵之效果。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宝黛初见时宝玉和黛玉不同的反应。学生通过讨论和快就会发现宝玉是“笑”,黛玉是“惊”,在学生的发现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一“笑”一“惊”分别表现了人物内心的什么特点?这样,通过抓关键的词,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宝玉的率直,黛玉寄人篱下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在学习《祝福》时,有学生提了一个“如何看待祥林嫂抗婚“的问题。我按照一般书上说法,不假思索地说是受了封建礼教的“烈女不嫁二夫”思想的毒害。有同学当既站起来反对:“老师这是牵强附会!难道对爱情的忠贞就一定是封建礼教吗?更何况祥林嫂还沉浸在刚刚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呢?”我肯定这位同学的独特见解,同时阐明我们分歧的原因是对祥林嫂的情感立场不同;他是站在尊敬的立场,而我是站在同情的立场。同学们热情高涨起来,形成两派,进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我顺势提出这样几个问题:祥林嫂的婆婆有没有权力卖她?第二个丈夫死后大伯有什么权力来收屋?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是什么?是不是只有祥林嫂才有这样的遭遇?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能了解旧社会套在劳动妇女身上的无形枷锁,对吃人的封建礼教也产生了无比的痛恨。
再次,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授《都江堰》时,学生往往对都江堰缺少直观感受,如能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余秋雨笔下翻卷咆哮的壮景便可历历在目。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总之,“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当然,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实施途径还有很多,如能掌握教学艺术,来加强情感教学,把课上生动,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间。
总之,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而思想教育和情感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生没得到应有的情感教育,那么,思想教育也就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育一定要进行思想教育,要关注于学生思想感情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