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贺感情线(加贺最后和谁一起了)

生肖夜读

为“肯掏钱买书的人”写故事



hi,大家好呀,今天要聊一聊东野圭吾的“加贺系列”。

(这篇是慢慢自己的悬疑题材学习笔记,有情节剧透,请谨慎观看哟~)

东野圭吾是在中国销量最高的日本作家,大概很多人即使没看过他的作品,也听过他的名字。有新作面世时,实体书店的销量排行榜上经常能看到他的大名。

截至2023年,新经典一家出版公司引进的五十多部东野圭吾小说,销量合计超过2300万册。

而《希望之线》在日本宣传时,更是打出了全世界销量1亿册的标语。

加贺感情线

(图源:@东野圭吾资讯站)

畅销书作家不算少,我为什么先把东野圭吾作为学习教材呢?

首先是他的“职业素养”吧!

在他以《放学后》获奖正式出道,就辞掉了大企业的技术工作,搬到东京专心写作。

当时编辑很惊讶,毕竟出道只是起点,他们看过不少同样获了奖,雄心勃勃,但由于书卖不出去而铩羽而归的作家。

但东野圭吾想得很透彻——

获奖作品大卖,固然是搭了奖项的顺风车,之后的作品销量不会那么高。

假设一部能卖出1万册,他打算一年出3部作品,版税收入大约300万日元,(上世纪80年代日元还没贬值)这与他在职收入基本持平。

“以写作为谋生手段的人不动笔,自然就不会有收入。”

知道他不是一时冲动就辞掉工作,而是慎重考虑到现实的残酷性,编辑放心多了。

而后,直到他十几年后斩获“直木奖”,这中间书销量一直上不去的日子,他确实也按照自己的规划,非常勤奋,没有停笔,收入大概比上班族高些,但不多。

关于自己的创作和遇到的评价,在加贺系列里他没少吐槽,对于自己作品的“只是文学价值什么的,我仍然一概不懂”;对于不了解他这个职业的人,他写道“估计他们认为作家是个不用怎么付出就能捞钱的职业,因此感到嫉妒”。

认清了出版业不景气的现实,他的目标非常明确:要为“肯掏钱买书的人”写故事。

不是去图书馆借书的人,也不是在网上读免费作品的人,而是真正会从口袋掏出钱,买书获得阅读体验的人。

不是为兴趣而写,也不是为抒发情绪而写,而是为了当一个书“卖得出去”的职业作家,我很敬佩。

以我们现实而言,大概率“卖得出去”的作品是什么呢?

除了教辅、工具书之外,娱乐类的要属人气高的网络小说、类型小说、影视剧本,还有近几年兴起的剧本杀

朋友大概还记得,我对“剧本杀”非常感兴趣,曾有段时间不是在打本,就是在去打本的路上。

(详见:开会八小时?笑到脸抽筋?我上我也行?“剧本杀”究竟是何方神圣?|慢慢的剧本杀体验记

为什么我用“曾”呢?说到这儿,不得不吐槽下目前乱象丛生的剧本杀行业。

有的本打着打着,觉得情节怎么这么眼熟,回来一搜,哎呀这不老日剧里扒来的嘛!好嘛,我这小钱钱花着,合着是去看拉片记录啦?

口碑尚可的剧本杀不便宜哦~

请各位用点评软件搜搜,尤其是每个城市仅有一两家店可以玩的,就算有打折,你玩了一个东拼西凑剧情的本,也会摸摸口袋,想着花这个钱还不如去吃点好的。

而且,越是奇葩的剧情,越是“震惊!他的动机竟是”,翻到封面一看,哦,日本背景的啊,那算了,好像也合理。

毕竟隔壁悬疑作品市场广大,想要洗稿扒情节,素材多得是,未必每个玩家都有相当的阅读量。

有些工作室两三个月就推出一个新本,通常是几个人合写,这个人写主线故事、这个人写游戏、这个人写演绎剧本,最后组成整体。

在整体剧本质量不那么高的环境下,有些店家买了剧本,会根据顾客们的喜好再改一遍。有些实在“扶不上墙”的剧本,买来内部测试几场,依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会“埋掉”,即放着落灰。

那店家为什么会买呢,有些是为了先自己抢到手,别人就抢不到;有些是宣发做得太好,期待值很高,到手发现营销过度,只能认栽。

不过,虽然慢慢这一小圈子玩剧本杀的热度降了下来,市场上依然还有努力做精品的发行和店家,每当有打磨得很精致的剧本杀游戏,一说开放预约,场场爆满~

加贺系列里的《谁杀了她》和《我杀了他》正文中完全没有写凶手的名字,让读者从前面给出的蛛丝马迹自己判断,尤其像剧本杀。

加贺感情线

可惜出早了,如果在现在出版,也许可以加DM复盘环节哦~

《我杀了他》里有一句关键信息翻译错误,害我中文版翻了三遍,最后找了日文版原文。

加贺感情线

嗨!谜底就在谜面上啊!为啥要翻译错?这是要故意增加中文读者的难度嘛!

据说,他这个系列还要出第三本,名字都起好了,叫《你杀了人》。期待~

好内容总是值得花更多钱~

这也是我选东野圭吾作品当教材的第二个原因——他的影视版权也卖得很多。

他不仅高产,由于他的理科背景,每部小说都有新尝试,融合当下最新的科技知识。

比如记忆合金、基因缺陷、量子力学地球科学等等。读者不仅获得了娱乐体验,还能学到点冷知识。

加贺系列里,除了最早期的《毕业》、非常有剧本杀特色的、没有言明凶手是谁的《谁杀了她》和《我杀了他》(据说第一稿甚至编辑都没有找对谁是凶手;出版后编辑部电话被打爆,甚至考虑要出个解答手册),以及短篇集《只差一个谎言》和番外《希望之线》没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余几部全都有改编。

加贺感情线

除了2001年6集的《恶意》主演是个关西腔大叔,其他几部主演都是阿部宽主演,他高大的形象为加贺增色不少。

加贺感情线

而且,这一系列的地点全发生在日本桥附近——《新参者》聚焦的几家店铺、《麒麟之翼》的麒麟像、《祈祷落幕时》的洗桥活动,还有推动当地旅游业的作用。

加贺感情线

连旅游业都考虑到了,写的时候商业化意识这么强,东野老师一定赚了个盆满钵满咯~

加贺感情线

国内翻拍过几部他的作品,可惜反响均一般。

不过这也说明他作品中的“精神内核”非常具有日本特色。这一点我们待会再说。

在众多东野圭吾作品里选“加贺系列”的原因有三:时间跨度长、已完结、有人情味儿。

加贺系列的顺序如下:

毕业

沉睡的森林

谁杀了她

恶意

我杀了他

只差一个谎言

红手指

新参者

麒麟之翼

祈祷落幕时

希望之线

《毕业》写于东野圭吾第一次获得“乱步奖”的《放学后》之后,也就是说,他刚出道就塑造了加贺这一人物。

1986年发表的《毕业》里,加贺是个大学生,到整个系列完结,2023年《希望之线》里加贺已是警察大叔,发表时间跨度几乎等于加贺这个人物的成长历程。

从头到尾看下来,加贺保持着有人情味、观察细致入微、又带着一点狡黠的一贯性。

其中《希望之线》可以算作番外,主要是讲加贺表弟一家的故事,算是给主要出场人物都有一个有头有尾的交代。加贺的姑妈是一个为自己选择而坚定,深得作家敬佩的潇洒女性,还把全书中最“金句”的台词给她说了。

加贺系列值得我学习的部分——

人情与美好之处;

动机和杀意;

对女性角色的关注

加贺是一名警察,特别有人情味儿,是悬疑题材里少见的,关注“家长里短”的男性角色。

(另一个我喜欢的有人情味的侦探角色,是阿加莎笔下的马普尔小姐。点击回顾:马普尔小姐:那么温和,却又那么残忍

东野圭吾受欢迎,我认为,他并不满足于写一些猎奇性质的案件,而是关注组成案件的人。

受害人的亲人朋友、路遇会互相打招呼的街坊邻居,每个人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生活都因案件受到影响,解决这些人的问题,同样是警察要面对的,这是加贺独特的“人情味儿”。

这一系列最有人情味的当属《新参者》。

加贺感情线

故事里的仙贝店、料亭、陶瓷器店、钟表店,案情上来说非常迅速被排除了嫌疑,但加贺还是在意他们说谎话的原因。

“在大量无用功中慢慢发现真相。”

有人因为不想让即将留学的孙女担心而说谎;有人因为想体会一下当爸爸的感觉而说谎;有人因为想改善婆媳关系却拉不下面子而说谎;有人因为不想显露出对女儿的关心而说谎。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加贺这个突然到来的片儿警,关注他们的家长里短,恰到好处地帮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开心结,虽然多管闲事,像身边的亲戚邻居,但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不招人烦,很可爱。

人情味还体现在东野圭吾作品里经常会关注弱势群体,比如老人、流浪汉、女人

《嫌疑人X的现身》中,为了帮心爱的女人脱罪,随便找一个流浪汉杀掉。流浪汉好可怜!结果女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自首,费尽心机安排这一场表演,简直是“不爱你的人永远不会爱你”这种绝望。

《祈祷落幕时》里,像流浪汉的小窝棚一样充满了悲伤的公寓,“飘着没有希望没有梦想,迎接死亡觉悟气息的房间”,屋里没有一日元,冰箱里没有任何存货,随时等待被捕。而他选择买下一个流浪汉小屋了断自己,是因为如果在公寓了断,会给邻居带来麻烦,而且尼龙小屋烧起来很快。

阿加莎小说里结尾一定会描述一点“美好之处”,比如刚经历了凶杀案的青年男女心情平复下来后看对了眼,自此要展开一段美好的恋情。

加贺系列里也有类似桥段,比如大学的女友甩了加贺活得很潇洒啊,加贺和父亲和解后护士小姐似乎对他有着特别的关心啊。

加贺感情线

最近的《白鸟与蝙蝠》里被害者和加害者的子女因为体会了身份互换的心境,在这世界上唯独与她心意相通,也许即将开始一段新故事。

总要在黑暗的世界里寻得一点希望的曙光啊!

加贺系列的案件本身都不复杂。

没有光怪陆离的密室,没有被困在某个小岛,也没有精心设计的机关,更像是现实生活中会发生的——

“案件往往就发生在充满现实感的廉价公寓或路上,动机也大都是’一时冲动’。这就是现实。”

作家重点关注并非手法,而将着眼点放在了案件中的人,关注悲剧发生的原因,比案件本身更重要。

在加贺系列最知名的《恶意》中,重点探讨的就是动机

《放学后》是“出于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动机而行凶杀人”,可谓是“东野式动机”的原点。

杀意如何产生,且一旦产生,不会轻易中止。

凶手以被捕为前提,设计整个毁人清誉的桥段,利用警察“处理对被告不利的证据时倾向于宽松”的思维定式,像是戏耍般,引导加贺和同事们一步步走进他的圈套。

这部作品里还有一个加害人和受害者身份的互换,这一点在最新的《白鸟与蝙蝠》里被更加掰开了揉碎了探讨。

在《白鸟与蝙蝠》里,东野圭吾写道,“谁祖上没有一两个杀人犯”。

日本人对祖先做过什么知道得清清楚楚,就是嘴硬不承认,他们国民性里的劣等感根深蒂固。《菊与刀》写得很透彻。

《恶意》的凶手和受害者原本可称得上是朋友。

在凶手少年时代遭受校园暴力时,受害者挺身而出帮助了他,反而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而原本的被霸凌者转而加入霸凌小团体,变成狗腿子,甚至反过头来欺负帮过他的朋友。

从那一刻起,他们就不是朋友了。

这还不算,在凶手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开始策划整个案件,杀了他还不算,还要让他死后也背着一口大黑锅。

这种“我不好你也别想好”的恶意,真是让人脊背发凉。

而且,这位凶手压根没有“人之将死,其心也善”的想法,对于自己亲手断送恩人的生命,毫无悔过之情。

在《恶意》之前的《谁杀了她》里,尚有“盯住半空中”的描述。做了那么残忍的事,如果还残存一点点良心的碎片,至少要害怕鬼魂吧。

就像韩剧《黑暗荣耀》里的跳大神仪式,残存一点敬畏之心,便能理解做坏事会有因果报应。(日韩为什么那么多奇怪的宗教盛行,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说到女性角色,东野圭吾作品里通常会讲“女人都是演员”,“到了紧要关头,还是女人更有胆量”,“这个女人的过人之处在于看似柔弱顺从,却绝不妥协”,“她可真不简单啊!”

为了生存,尤其是在日本这个男权社会中生存,每个女人都得是最佳影后。可她们也十分有属于自己的原则,很坚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作家大概是对女人又怕又爱。

东野圭吾有重点在年轻女性角色上下功夫,因为这是电视台想要改编的重要因素。

秘密》由广末凉子担任女主角;《绑架游戏》是仲间由纪惠配藤木直人;《白夜行》是绫濑遥配山田孝之,全部是俊男靓女阵容。

他在随笔里大大赞美了在电视剧拍摄现场见到的女演员们,真漂亮啊!脸真小啊!连藤木直人也连说两遍,真是美人,完全没有毛孔!

我最近看上野千鹤子的书,才知道日本的学生会长默认是男生担任,女生只能当副会长或书记,因为越靠近社会的高中和大学,越接近社会那一套规则。

加贺感情线

居然不是看谁能力强,对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来说,真是匪夷所思!

东野圭吾作品在国内水土不服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国民性

家庭结构

精神内核

东野圭吾小说看多了,我发现对日本的印象越来越接近刻板印象。

东野老师对日本的国民性理解得太透彻了。

比如《恶意》中的卑劣感;

加贺无法与人推心置腹,内心的孤独;

《白夜行》里卖女儿的低道德感;

《圣女的救济》里在外维持体面,内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幸福家庭”;

《祈祷落幕时》里走投无路的社会边缘人去核电站工作,边默默遭受着辐射,边用抹布擦着核辐射废水;

《谁杀了他》里只考虑自己、利用所有人,且完全不想负责、渣过全部出场和未出场女性角色的渣男。

作家借加贺这个人物的成长背景,探讨了日本“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他明确写出这是一种“将女性禁锢在家里”的状态。

加贺的父亲称得上一名好警察,他过于热心工作,把家中大小事一概推给妻子处理。不仅从不出席儿子的各类校园活动,连婆家人欺负妻子也没管,他妻子的状态就是现在说的“丧偶式育儿”

妻子母亲的去世,加速了妻子抑郁的进程。

以前至少有个人能说说话,如今一个不顾家的丈夫和一个年幼淘气的儿子,在这么严苛的生活环境下,加贺的母亲压抑太久,终于爆发了——

她无意识中,拿起刀,刺向自己的亲儿子。

还好她在刺到儿子之前清醒过来,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

可这个家却再也呆不下去了,这种精神状态没办法养育儿子,加贺的母亲不告而别。

缺少了母亲的家庭,让加贺父子原本就不怎么交流的状况更加严重。

因为没有在充满爱意的家庭中生活,加贺的感情生活非常一言难尽。

《毕业》中,大学毕业前被女友甩掉,《沉睡的森林》里被“燃尽自己”的芭蕾舞演员吸引,加贺在十一部小说里就这么点感情戏,从大学生到坚定不找对象的老光棍儿。

加贺感情线

加贺父子和解戏码非常独特,奇怪的脑回路。

因为母亲是孤身一人在公寓过世,加贺的父亲要求他临死时儿子也不要在场,以这种方式体会妻子离世时的悲惨境地。

也不知道目睹了父子奇葩和解的,在父子俩中间传话的护士小姐,能不能跟加贺发展出一段正常、普通的感情。

没有爱的成长环境,除了让人不再考虑婚姻,也会让人对是否要抚养后代产生怀疑。

加贺系列最终章《祈祷落幕时》中的女性导演,怀孕了思考再三还是打掉了孩子,她认为自己没有获得过母爱,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得到“普通家庭的温暖”。

加贺感情线


她最后去见抛弃了她的母亲最后一面,意识到她也继承了母亲那种“不好惹的狡猾”,再次印证了自己不要小孩的判断是对的。

“丧偶式育儿”常常是东野圭吾作品里犯罪动机的根源。

“大男子主义”的父亲们,根本不想知道妻子在想什么。孩子出现一些行为偏差,就大吼让妻子好好管教,然后自己经常借口工作忙晚回家“眼不见为净”,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

没有父亲管教的小孩只会越来越偏差,被推到更坏的方向。

而父亲这种“遇到麻烦事就躲开”的性格,当然也会被小孩有样学样。

加贺感情线

《红手指》里的凶手,能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但立刻躲回房间,知道父母一定能给他收拾烂摊子。而这对奇葩父母呢,居然想出了牺牲老母亲保儿子的损招。

还好加贺及时出现,避免无辜的老太太被当作凶手抓走,也避免这个家庭更多悲剧发生。

这也可以看作是日本高龄社会的现状,年轻人惹的祸要让老年人背锅。

最近日本频繁发生的恶性暴力事件,“路飞犯罪集团”专门抢劫、狩猎老年人,抢走他们一生积累的财富并杀害,手段非常残忍。

这个集团的头目在日本国土之外,通过购买个人信息获知有钱老年人的住址,以“高额兼职”的名义招募社会上的无业青年或欠了债的普通人,去实施抢劫。

说白了,这些实施犯罪的人不过是“路飞集团”随时可以抛弃的“消耗品”。被抓了一批他们就去招募下一批。

而暴力事件频发还有一个糟糕的后果是,媒体不断报道,模仿犯突然增多。有些年轻人聚在一起,看到年长的路人,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一顿暴揍。上了岁数走路都不安全,真让人心惊胆战!

而关于“精神内核”,日本社会顽固不化,接受新事物慢,没有要改变的意愿。

在中国影视市场推崇“大女主”这么久之后,日本作品里依旧把女性视作玩物和附属品,跟不上中国观众的喜好。

少女漫改还是“玛丽苏”、想嫁“钻石王老五”这些传统题材;

深夜剧演的是家庭主妇怎么为了报复丈夫出轨而出轨;

本来想着女主终于要报复成功了吧,居然!她原谅丈夫了,我一整个大无语!有这聪明才智,干点啥不好,在渣男身上费那功夫呢?

他们满足于“自给自足”,前阵子不是有个编剧,公开声称完全不在乎海外观众的想法嘛,那您继续呗~反正娱乐形式那么多~

最近日本的《重启人生》和韩国的《黑暗荣耀》都不错,女性视角爽剧,拍得好有人看,拍得不好没人看,显而易见啦!

反过来,中国影视剧在日本的情况呢,受欢迎的依然是宫斗、婆媳家长里短、耽改,是国内早就过了热乎劲儿的题材。

日本原作,来中国“魔改”的方向也不对。

翻拍日本作品通常不会大火,国情不同,虽只有一海之隔,许多基本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有巨大的理解鸿沟。

小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每个读者的理解不同,但拍成影视剧总归很难统一,在大众传播角度来看,仍属小众。

就拿《回廊亭杀人事件》说吧,日本有自杀殉情的文化,中国没有。

简单来讲,一个男朋友不够好,再找一个就是了,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人有的是。犯得上吗?

日本国家小,达标的男人就那么几个吧,中国有14亿人,把渣男排除,还有很多可选项。

好啦,这就是我看“加贺系列读书笔记,以后看到有意思的小说,还会继续分享。祝各位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