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与(不可知)的绝对化与相对论
【作者赵致生(1943-2023),发表于2023-05-22】
我们讲了六合中的短程与长程问题,把人类知识的(已知)与人类知识的(未知)通过六合,与形性数的整体一理化框架建立了一个
(可知)与(不可知)的(相对未知)与(已知)(更相动薄)的起始点,
以及(相对已知)与(未知)(更相动薄)的相对终结点。
这样,我们发现:(已知)与(未知)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是相互连通的。
(已知)之得到之来,我们用了(来从来处来),(已知)之连续认识被六合限定,
(已知)(更相动薄)为(未知)之去,我们用了(去从去处去)。
看似很不好理解。但是,它却是一个(已知)与(未知)都适用的存在范畴表达。
(已知)存在于(已知)的(来从来处来,去从去处去)。
(未知)存在于(未知)的(来从来处来,去从去处去)。
(已知)的来处是(未知)的去处。
(未知)的来处是(已知)的去处。
(已知)生于(未知),没于(未知)。
(未知)生于(已知),没于(已知)。
相对论的(知识圆圈)得以构成。于是,
在六合之中为(已知),
在六合之外为(未知)。
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体系,称为六合内外的知识循环体系。
六合之外,(未知)之(可知性)可议而不可论。
六合之内,(已知)的(可知性)可论而不可议。
议为无定之论,
论为有定之议。
显然,六合知识体系可以表达自然界的六合范畴。
但是,自然界的六合范畴,是如何与人身生命六合(二合而一)的呢?
人身生命的(知识圆圈),同样是一个六合内外的轮回过程。
但是,自然六合与人身生命六合之间,存在以下不同:
(自然六合),我们可以用(上下,东西,南北)的方向属性来表示它,称为上方,下方,东方,西方,南方,北方。
也可以用面相属性来表达它,称为上面,下面,东面,西面,南面,北面。
也可以称为六方,六面共十二属相。
所以,(自然六合)也可以称为十二属相。
十二属相中六方,可以三焦为八,成为八卦。再〖司天在泉〗变化之后出二十四节。
我们在后面会讲到,这里就不再扩展下去了,因为我们要讲人身生命的六合与之相对。
所以,大家现在只了解什么是六合就可以了。
人身生命过程中的(人身六合),我们可以用上下,前后,左右来表达它,也分方,面两式:称为
上方,下方,前方,后方,左方,右方。
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也有十二属相。我们称为人身生命十二属相。
同样也可以以三焦分而为八。
这就是中医理论中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产生的(属性数学)基础理论。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具有形性数一体化的具体数理逻辑与(认识方法)的产物。只是三焦遗失后,这些内容则避讳后,无法链接了。
(自然六合)与人身生命六合,是一个什么样的相对关联关系呢?
我们在较前期的文章中,介绍过它的相对性,(定巳动己)。
(自然六合)与(人身六合)之间存在一个相对变化关系,即“上下”是统一的。而前后左右与东西南北是可以变化的。
这样,就可以形成一向定,人体中六合与自然六合中前后左右一向定,则四方知。
早晨,我们面向太阳,前面就是东方,后面就是西方,左面就是北方,右面就是南方。
中午,我们面向太阳,前面就是南方,后面就是北方,左面就是东方,右面就是西方。
傍晚,我们面向太阳,前面就是西方,后面就是东方,左面就是南方,右面就是北方。
这样,我们对太阳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变化关系,就可以通过(自然六合)与(人体六合)之间的一种变化关联来记录下来。
这个记录体系是由(自然六合)的六方,六面与(人体六合)的六方,六面构成的四六二十四个方与面的结构在一体的表达框架来表达的。
所以,人体应该有相对的十二对觉悟,感觉分支来分别用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表达它。这与人体为什么有十二对交感神经的结构性存在(属性数学)的原理结构性是具有相关关系了。
人的记忆应该是两个整体六合之间的相对关联关系体系的变化性(二合而一)的过程。
人类的(思维方式)与判断逻辑,都离不开六合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所产生的体系关联关系综合表达。
对具体事物所形成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变化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六合体系的变化程序来表达。
因为(人体六合)与(自然六合)之间,存在一方定而六面合的属性特点,所以,我们的记忆完全可以通过一方定的一个连续变化程序来作出体系性全过程的表达。
事物认识程序化是人类思维方式的特点。但是,这个程序并不是单纯的线性认识论,而是六合一定之后,另外的五行形成的相对(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变化关系。
线性的思维过程是建立在五行相对(运动抑扬)基础上的。两个六合中的一定后,另外五个方面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变化的规则性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方与面属性的结构,我们称为十天干。
我们可以认识与可以记忆而成为知道的东西,只能在(六合之内)而不能产生于(六合之外)。
所以,
识者为论,
不识为议。
知识为无议之论,
识知为无论之议。
知识的(可知性)与识知的(不可知性),呈现了知识与识知的后继连续变化的(可知性)。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吧,明天我们继续讲。
六合论中的时间与空间关系
【2023-05-23】
(现代科学)中的时间与空间的表达形式,通常以空间数学坐标与时间线性坐标而分别表示。
空间的几何表达通常用XYZ三维坐标系统作为数学坐标系,
时间系统使用的则是T坐标系。
时间是时间,空间是空间,一清二楚。
计算空间问题使用空间坐标,
计算时间问题使用时间坐标。
可以说,空间问题没有计算不了的,时间问题也没有不可认识的。
但是,对于既包含时间又包含空间的问题,则没有整体计算的方法了。
所以,时间与空间的问题,只能被(一分为二)地〖孤物独识〗。
爱因斯坦虽然发现了相对论,但是无法彻底走出(绝对二元论)下的困惑。爱因斯坦试图把(绝对二元论)中的〖孤物独识〗,机械的堆栈在一起,把时间轴加在空间三维坐标中。
这种想法经过爱因斯坦与其后的很多数学家的努力,至今也没有实现时空一体化坐标产生的可能性。因为空间坐标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空间认识体系与完整的数学计算表达形式,再也没有可以堆栈上时间轴的可乘之机了。
那么,根源在哪里呢?
东西方对时间的认识理念与方法是不一致的。
西方科学认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可用钟表来量度的属性,它具有过程表达的顺序性与间隔性。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联关系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延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空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没有离开物质和物质运动的时空,也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
物质是永恒的、绝对的,
作为物质存在基本形式的时空也是永恒的、绝对的,但时空的具体表现形态和特性是多样的,可变的,相对的。
东方(传统文化)认为,时,为运,为命,为节,为变。故有时光流转,节序变化称之为时的认识。
所以,(时辰)并非仅仅凭借钟表之数值所单纯表达出来的属性。它也存在形性数的一体结构性。
以太阳光移动规律计时的体系,我们称为时光计时体系。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绍了日冕与日冕计时体系。但是,中国的计时体系在古代不仅是时光(时辰)体系。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的归纳为属性声色味的原始时间表达体系。
秋天的秋色用万物成熟,麦浪金黄等等。
最有趣的是,中国远古人类用声音来探索时律的记时方式,让今天的人赞叹不已。
古时候,对时间变化的规律性研究,是从节气的规律开始的,那么节气与声音之间有什么关联关系呢?
古人设置了长短粗细各不同的十二个管子,以管子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分辨详察八音之间的随着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声音变化规律性。并把它的规律通过律吕进行了规范性的记载。称为时律。认为,律吕不正,则诸气不和,律吕的结构性具有声音属性六合的结构性,分为:清浊,钝挫,粗细,抑扬,强弱,高低。每个节气的不同,八个管子的律吕并不相同。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八管律吕之定,定春律,夏律,秋律,冬律,来判断节气的临而未临。这种时律的时间度量方法,还可以通过相同时节的不同变化,定春之变律,夏之变律,秋之变律,冬之变律,来判断律吕不正与(自然六合)中的诸气和与不和的关联关系。
更远古的时候,还有一种时味记时法,时味:可以称为应时的美味。它表达了世上万物生长与季节之间的关联关系。每种植物在不同的季节成熟,并发出一种特有的味道。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闻,尝等方式,得到一种时味的季节对应性。这种方法形成了我们用“酸,甜,苦,辣,咸”的味道识别方法来记录各种不同物种在四季,四时的变化过程与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所表达的时间概念是一个多元性的变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时光,时律,时味,时气,时运……等多种表达形式。
但是,无论这些表达有什么属性上的认识规律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出来的东西,都是四季的季节轮回与时间的运行。
他们都在表达时间的线性程序结构性,通过时节,时变来认识时间的规律性。
我们通过这些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的规律性存在。他们都在记录着大自然中的气象万千,态势万千。
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讲了(自然六合)与(人身生命六合)之间存在一个主程序的线性可表达性。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本文中人类用声色味属性对大自然六合形成的线性感悟规律来表达时间呢?
回答是当然可以的,并且中国远古人类对这种表达时间的应用过程与文字中的具体遗留。尽管它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失传了,但是中国人对时间认识的时态性,时势性变化的连续连贯性认识,还是在各个学科中得到保留的。
所以,才有:春秋经世,之所以不辨,是因为(运动抑扬,更相动薄),时行有常,周而复始,
定论于干支,
异议于经纬。
二十四折节一出,则无再辨之间隙。
天之浩瀚,在(六合之外),可议而不可论。
天地人之合在(六合之内),可论而不可议。
时间与空间的理论,“可议而不可辩”是指辩论会使不同的议论走向对立相反的绝对认识,而违背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明天继续讲。
时间与空间的六合而一
【2023-05-24】
接着前面的文章讲,上一讲我们讲到了,空间的六合属性,在六合属性中,人类的人身生命六合与大自然六合之间,存在两个六合的相对性变化过程,我们称为六合阴阳。
在(自然六合)的(上下,东西,南北)(六方/六面),与人类身体六合的(上下,前后,左右)(六方/六面)的(定巳动己),(定己动巳)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依两个(六方/六面)中的一个极端变化次序构成的程序来表达两个六合体系之间的体系(运动抑扬,更相动薄)。
而且这个极端的选择可以是人体生命六合中的前后,左右,
也可以是属性的具体声色味。用它的一个程序表达两个六合之间的变化过程,是我们认识大自然的一种方法。如中国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表示法,不仅可以表达时间,而且可以表达大自然的空间变化规律。创造了六合之中,时间与空间统一表达的一个典范。
这样,我们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大家会对时间与空间有了一个(新认识),
1、时间与空间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体性的一个(运动抑扬)与(更相动薄)的变化过程。
2、没有脱离空间的时间,也没有脱离时间的空间。变化的空间产生时间,运动的时间产生空间。
3、时间不仅是钟表可以度量的属性,它同样也可以用人类对声色味的感觉连续性与连贯性来认识它。也可以用天体,自然中的万物(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折节来认识它。
4、时间与空间的认识可以通过形性数一理化,理法术一体化形成(属性数学)的系列性理论,来认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相对性。可以应用〖太极阴阳〗……八卦九宫属性理论来系统的说明它,
也可以应用这个理论系统来分析与研究其它事物的具体空间与时间。
5、中医学就是建立在这种时空观下的一个具体应用学科的时空逻辑分析体系。它具有以一个变化过程来系统认识人体整体六合变化过程的方式与方法。
6、时间与空间的一体化认识论,时间与空间的理法术一体性坐标,只能在六合理论体系中产生,而不可能产生在三维XYZ坐标轴,与时间T轴的(二合而一)的天真幻想之中。因为三维坐标与时间轴无法(二合而一),是因为他们都是〖孤物独识〗产生的静止绝对化的认识理论体系。所以它无法反映时间与空间的运动变化本质。
显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一个完善的相对论基础上的知识理论体系。
从原始时代的〖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一直到形成〖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价,八卦,九宫〗形性数一理化,理法术一体化的知识理论体系后。数万年之知识积累,造就了(钟鼎文化)的繁荣时代。
尽管在商周有过一次文化断档,天子神权文化形成了(后天八卦),变革(先天八卦)的易经变迁。
但是,中国的时空认识理论体系却没有改变。
(黄道历法),天干,地支,十二属相,六十甲子,二十四节气等时空理论的基础认识仍然被保留到现在。
尽管六合与八荒的(已知)与(未知)的时空理论相对辩证观遗失了。
但是,这个应用体系的规律与认识法则仍旧被延续了五千年。
这个时空认识体系对中国农耕文化的作用,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迄今为止,这个时间体系仍然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着,而且被世界上的许多农业生产国延用到现在。
但是,这个时间体系是如何产生的,却仍然是一个迷。
但是,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理论,确实是一个时空一体化认识大自然的一种方法。
春夏秋冬既可以表达空间的状态,
也可以表达时间的连续变化过程。
如春光,春色,都是表达空间状态的,春季表达一年第一季。即从立春至立夏的三个月时间。中国的历法上亦指农历“正、二、三”三个月。所以在文献记载的夏历中,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是汉族与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打扫房屋,置办年货,贴春联,挂年画等。除夕夜,要守岁。节日期间,人们穿新衣,外出拜年。此外,还开展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市、赏冰灯等活动。这些民间的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大家为什么要如此欢欣鼓舞的来过节呢?
因为大自然从这个节气开始,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空间状态,万物也进入了新的一年发展变化周期。
(现代科学)的时间学,是单纯以时间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研究时间的性质、结构、形态、特点、计算、管理和使用的一般规律。虽然也包括“时差理论、时间周期理论、时间效应理论和模糊时间理论”等。但是其目的只是提高时效,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所以,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时间学与时间空间学的人并不少,虽然也有科学家在继续探索爱因斯坦在空间坐标上加个时间轴的设想,但是,并没有人能够成功。时空仍然是被分立认识的(二元论)。
那么,为什么没有人研究研究中国古代人是如何发现二十四节气的时空一体化结构的知识体系呢?
为什么没有人破译中国时空一体化表达历法的产生之迷呢?
根本问题的就是没有瞧得起中国(传统文化),嘴上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实是抱着西方科学理论体系不放。
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吧,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