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Watch 诞生记:一款智能手表应该靠什么打动用户

  从最初模仿传统腕表的时尚奢侈,到现在专注于运动和健康监测,智能手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正越变越强。

  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十年后,OPPO 也发布了它第一款智能手表产品 OPPO Watch,虽然有些姗姗来迟,却不妨碍它后来居上,依靠当前更加成熟的工艺和技术,拉开了与其它同类产品的距离。

  它没有去追逐大而全的功能,而是选择精准对焦那些「阻碍手表变成一个大众设备」的痛点,这也让它拥有了几大特色:比如用上了罕见的双曲面玻璃,搭载了能够兼顾性能和功耗的双芯片架构,适配了定制化程度更高的手表系统。

  而且它不忘继承光荣传统,是目前市面上少有的支持快充的智能手表。

  这些设计都是怎么从想法演变到产品上的?最近,我们采访了 OPPO 的穿戴产品规划总监许琨,聊了聊 OPPO Watch 的开发历程。

  OPPO 从一开始就想做双曲面的手表

  按照许琨的说法,OPPO 内部对于智能硬件品类的关注已经有很长时间,不过真正开始立项做智能手表则始于 2019 年年初。

  当时,团队认为传感器、芯片、充电等关键技术都已经发展到一个成熟阶段,能够承载 OPPO 所定义的产品,所以才决定把想法落地,正式组建团队进行研发。

「几年前,OPPO 在研究物联网和 5G 时就认为,整个行业或产品都会朝着万物互融的方向发展;另外我们当时也觉得,OPPO Watch 会成为整个 OPPO 物联网生态的核心入口之一,这也是我们决定做手表的原因之一。」

  手表的外观该怎么做,是 OPPO 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在这之前,大部分智能手表采用的都是平面方形屏幕, OPPO 却别出心裁地引入了双曲面,希望能够用这种独特,来打动那些对颜值有追求的人。

「传统手表从它诞生开始,很重要的一个属性就是装饰性,大家对它的要求肯定包括要好看,我们也希望戴在手上的东西能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兼具舒适性和美观性,所以我们正反面都选择了圆润的 3D 曲面结构。」

  只不过,在手表上做双曲面面临的难度要大得多,尤其屏幕。受限于手表本身较小的体积,玻璃盖板只能做成很小一片,这就需要对原本的热弯工艺进行进一步改良。

  尝试一种新工艺,对于人力和时间成本都是巨大的挑战,这也是 OPPO 团队当时面临的困扰。

「本身 OPPO 在开发手机时,就对玻璃盖板的要求就极高,比如说屏幕不能有划痕,屏幕和盖板之间也要毫无间隙,这些要求也一并沿用至手表产品上。」

  此外,由于行业此前没有人在手表上做出双曲面,愿意承担小屏幕双曲面生产风险的工厂并不多。

  在试产前,OPPO 还专门带队去找上游供应商当面沟通,最后只有两家工厂愿意试一试,这或许也是看到了 OPPO 能将想法付诸实践的可能性。

  不过等到真正走进试产阶段,OPPO 果然遇到了来自良品率的挑战。最严峻的时候,一天里可能只有几片盖板能满足成品要求。通过漫长的产能爬坡和工艺改进,最终才达到了量产的需要。

  双曲面带来的挑战不止是本身的生产难度,还有一些关键功能的实现。比如我们日常或许不太在意,但实际使用却又十分重要的防水。

  作为核心主打运动的 OPPO Watch ,自然会想要达到 5ATM,也就是能拿去游泳的 50 米防水等级,但双曲面屏的出现让 OPPO Watch 的防水面增至 22 个,所以 OPPO 只能靠调整手表的点胶面宽度、高度和胶水厚度来解决。

  如果说使用双曲面是 OPPO 为了美观的「自讨苦吃」,那么在追求便利性上,OPPO Watch 也有一些独到的小设计。

  不少智能手表用户或许都有为了不同场景更换表带的需求,比如在商务场合倾向于选择皮质或是钢制表带,等到运动时则会换上硅胶带防水防汗,而同类产品在拆装时往往费时费力,让一个频繁操作变得「频烦」。

  OPPO 设计团队针对这一点,提出了「一键快拆」方案:按下锁扣再轻轻向外一拉,表带就轻巧地弹出来了,安装时更是毫不费力,对准卡扣按下,随着清脆的咔哒一声,表带严丝合缝地和表头合二为一。

  许琨说,这是内部历经数十种原型设计,并摸索了数月后才得出的结果,而且灵感还是偶然间在一次散步途中获得的。

「项目最开始启动时,我们先是选中了 10 种表带拆卸方案,但最终模型试验未通过,由于时间紧,产品经理还是希望给消费者提供一种理想的拆装方式,最后又尝试了一下,才实现了现在的效果。」

  面对更具挑战性的工艺,成本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据了解,仅是 OPPO Watch 上的 3D 柔性显示屏和玻璃盖板的成本,就已经高达 30 多美元。作为对比,一台三星 Galaxy S20 Ultra 上的屏幕,拆解机构 Techinsights 分析出来的 BoM 成本也不过才 67 美元左右。

  定制化设计终究还是门槛更高的选择,OPPO 选择精进,既可以说是一种追求,也可以说是一次磨砺。

  手表没法做大电池,如何实现 21 天的长续航?

  定下了采用双曲面屏的外观设计后,OPPO 团队开始着手对付软件上的挑战。

  如果说在硬件上,OPPO 还能沿用和借鉴部分手机生产的经验,那么在智能手表系统的领域里,OPPO 基本就是「白手起家」。

「光是开发这套系统,我们就整整做了 15 个月。」

  许琨说完,还长吁了一口气。

  不同于很多厂商都选择的 WearOS,这次 OPPO 在系统上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团队决定基于 Android 8.1 底层开发一个定制版的 ColorOS Watch,等于是从头做一个小型的手机系统。

  选择 Android 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核心目的,仍然是 OPPO 希望针对智能手表最常用的几个使用场景,比如配对、表盘、通知和应用等进行深度优化,同时让手机和手表在系统层面实现更深度的联动。

  另外,Android 底层也为 OPPO 硬件团队带来了新的开发机会,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解决手表的续航问题。

  由于智能手表的体积普遍较小,无法采用较大容量的锂电池,这使得大部分产品的续航都只能坚持 1-2 天,睡前充电基本成了用户的习惯。

  某种程度上说,很多人仍偏爱传统机械式腕表,也是出于对智能手表续航的不满意。

  那么,是继续跟着前人的思路做,还是摸索出自己的创新——至少在续航这点上,OPPO 选择的是后者。

  一方面,OPPO 选择把 VOOC 闪充技术移植到手表上,充电 15 分钟就可以达到 46% 的电量,满足大半天的使用,而完全充满也仅需 75 分钟。

  此外,OPPO 还借助脉冲式充电设计,让手表可以根据温度来调节电流,防止表体发热,并兼顾了防水。

  另一方面,OPPO 还将高通骁龙以及 Apollo 两颗处理芯片集成到手表内,让它们分别对应「智能模式」和「长续航模式」两种运作机制,满足高性能与低功耗两种需求。

  许琨进一步解释说,OPPO 直接在 Apollo 芯片里写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这让手表实现了长达 21 天的超长续航,而且在此基础下,用户还可以继续使用通知、心率、NFC 等这类常见功能,而不是只拿来看时间。

「我们等于是在 OPPO Watch 塞入了两颗芯片,然后又做了两个系统。它们可以分别独立运行,也可以基于具体场景进行互动和数据同步,它对软硬件的技术有一定要求,也是非常复杂的架构。」

  在这样的双模式下,一些平时不怎么健身,或是出差时不想再多带一个充电器的用户,在长续航模式下同样能确保手表的基础功能,并彻底解决「续航焦虑」的问题。

  健康与时尚并重,OPPO 想让手表更懂用户

  和手机拍照需要有影像算法驱动一样,智能手表也少不了各种运动、健康算法的支撑。不论是最基础的步数统计,还是卡路里消耗和跑步、游泳,你的每一次手臂摆动,都会被算法所识别,然后转换成对应的运动数据。

  但在算法层面,可穿戴设备行业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产品会直接使用供应商预先编写好的算法规则来行事。

  虽然这能明显加快研发进度,但也难免会造成产品与产品间的同质化,而且近似的数据也无法保证精准性。

  出于对算法的重视,OPPO 最终选择组建一支算法团队,亲自进行数据采集以及运动、健康算法的模型搭建,并用于优化 OPPO Watch 的健身项目。许琨坦言说这些工作难度很高,但却是做智能手表必须要涉足的事情。

  在自研之外,OPPO 也没有忽略和相关机构的合作,将一部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在产品发布前,OPPO 就选择和 Fit、咕咚、美柚和蜗牛睡眠在内的健康应用达成合作,从而覆盖健身、经期跟踪和睡眠监测等几个用户经常会使用的核心场景。

  与此同时,OPPO 还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独家合作 GoMore 提供的 AI 运动算法支持,来为用户提供更准确和具有说服力的健身指导建议。

  许琨告诉我说,此前很多穿戴产品都太过于偏向专业性,场景和消费者的距离较远,而这套 AI 算法则能让用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健身计划,更好地实现进阶。

  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对健身这件事抱有严格的要求,每天花个几十分钟活动下筋骨,摆脱强制性的「每日打卡」观念,本身也是在改变大众对于健身的固有认知。

  采访中,许琨还透露了一些 OPPO 在手表表盘设计时的故事。

  据他讲,OPPO 专门和海外的 ustwo 马尔默工作室展开了合作,精心为手表设计了一些表盘。这个工作室此前曾开发制作过知名游戏《纪念碑谷》的开发,风格上也符合 OPPO 的设计理念。

  对于很多人来说,如今的智能手表更像是一个手机配件或是健身伴侣,但这并不能掩盖多年来人们对于佩戴手表的需求——寻找一款与自己风格相称的时尚配饰。

  如今,你在 OPPO Watch 中看到的「AI 穿搭表盘」功能,就是 OPPO 为潮流穿搭人士准备的功能。你只要用手机拍下你的着装,系统就会智能生成多个搭配你是日着装配色的表盘,满足细节强迫症人士的偏好。

  而且,OPPO 还和站酷联合发起了「万物皆可盘」表盘设计大赛,引入更多大胆新意的表盘。可以说,OPPO 会在手表表盘上花时间折腾,也是想吸引对外观比较看重的用户,为手表融入更多「时尚感」。

  为健康服务,也是在打造万物互融的入口

  对智能手表而言,很多人都希望让它承载「看时间」之外的更多功能。

  有的厂商就希望做出一款「腕上手机」,尝试将智能手机的那套东西也搬到手表上——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还有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应用,而每一类应用都能代表着一种应用场景。

  但至少在许琨眼中,他认为手表上的应用生态应该是「聚焦的」——与其把那些冗余的功能塞进方寸间的表盘内,还不如对几个核心场景做好定位。

  这更像是当前智能手表应该做的事。

「智能手表不会替代手机,它是一个全新的智能设备,它跟手机既相互协同,又会有各自的独立特性。」

  目前,OPPO 选择将包括运动在内的广义「健康」, OPPO Watch 的「主赛道」之一。许琨也认为,在智能可穿戴领域,运动健康确实有着先天的发展优势,这也是 OPPO 非常看重智能手表这个品类的一大原因。

「某种意义上我们看好手表,我们看好穿戴,非常重要的动因就是我们是在做健康,我们也认为健康会在未来变成一个用户刚需。」

  今年 3 月,市场研究机构 IDC 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很快就会破亿,加上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将会进一步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免疫力问题,这会释放更多潜在需求。

  而作为和人体皮肤保持长时间最紧密接触的硬件形态,智能手表一直是承载心率、血压等检测功能的最好载体。若是把目光放远,智能手表很可能会发展成一种新时代的健康工具,这让它有机会出现在更多人的手腕上。

  只有获得了用户的「腕部」,科技公司们才能有机会去争夺身体数据监测乃至是整个健康产业的话语权,这才是 OPPO 所在意的未来: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数据都是准确、完整且可延续的,再结合 AI 的能力,每一个人都可以时刻了解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并进行改善、跟踪以及辅助治疗。这样的话,穿戴式设备对整个人类将都产生非常大的社会意义,它也一定是智能手表比手机要强的部分。」

  许琨透露,未来 OPPO Watch 会继续扩展和运动健康相关的服务,还计划搭建一个专门的健康平台,这些对 OPPO 来说还是第一次,也都是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的东西。

  他相信,随着平台的逐渐成熟,一些新的应用与场景也会相继诞生;同时,手表也是 OPPO 实现「万物互融」的新起点,未来它将实现和 OPPO 其它产品的互联互通,进而吸引用户。

「从今年开始,我们觉得整个智能手表品类会进入到快车道,会有更多的巨头进场。而在业界的共同努力下,肯定会诞生出一些杀手级应用,智能手表行业也会获得质的飞跃。」

  对于 OPPO 来说,智能手表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